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73

此页尚未校对

《出金陵》「子建居南極,安仁秉夜燈。東陵驕小女,騎虎渡河冰。」 其讖皆應李白《橫江詞》。「人言橫江好,我道橫江惡。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於瓦官閣。」

延祚閣 在冶城後岡上。宋太始中,建延祚寺閣,因名。

臨春閣  、結綺閣  、望仙閣 陳至德二年建,在華林園光昭殿前。高數十丈,並數十間。窗牖戶壁欄楹之類,皆以沉檀為之。飾金玉珠翠,珠簾寶帳,服玩瑰麗,近古未有。積石為山,引水為池,植以奇樹,雜以花藥。後主自居臨春,張麗華居結綺,龔、孔二貴嬪居望仙,並複道往來。使女學士與狎客賦詩,采其尤豔麗者,被以新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曲。君臣酣歌,自晝達夜。有女學士袁大捨獻《春樂》詞以諷之。元武觀 ,宋建,在元武湖上,南朝嘗臨此閱武。蔡景歷拜度支尚書日,駕幸元武觀宴百官,恐景歷援舊式午後拜官不預,特令早拜,重之也。通天觀 在華林園。《宮苑記》云:「梁武帝於景陽山東嶺起通天觀,觀前」 起重閣,閣上曰重雲殿,下曰光嚴殿。殿當街起二樓,左曰朝日,右曰夕月,階道繞樓九轉,極其巧麗。《金陵故事》:「晉孝武講《孝經》於通天觀」 ,則晉時已有之矣。

齊雲觀 ,在臺城內。陳建後主令採木湘洲,擬造正寢,至牛渚磯盡沒。既而漁人見栰於海上,復起齊雲觀。國人歌曰:「齊雲觀,寇來無際畔。」 儀賢堂 ,吳建,初名聽訟堂,在宣陽門內。每歲策孝秀,考學士學業,歲暮習《元會儀》於此。梁改曰儀賢。

樂賢堂 在臺城內,晉明帝為太子時建。宮城西南角外有清游池,通中引水,帶堂左右。咸和七年,彭城王紘上言:「樂賢堂有先帝手畫佛像,屢經寇難,而此堂猶存,宜敕作頌。」 下其議。蔡謨曰:「佛者,西方之俗,非經世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藝,聊因臨時而畫此像,至於雅好佛道,此未聞也。」 乃寢。

宣猷堂 晉置,後在梁東宮內。按《梁紀》:「修飾國學,增廣生員,立五館,置五經博士。皇太子宣成王亦于是堂講論釋老。」

武帳堂 宋元嘉中建,武帳岡上。

「澄心堂 」 南唐後主建,為藏書撰述之所。「綺霞閣 」 在南唐宮中,與百尺樓近。

涵虛閣 在後湖東宮園內,南唐時建。

紬書閣 在府治東北,一曰「紬書齋」 ,宋建。馬光祖延周應合居此,修《建康志》。

商飆館 ,齊武帝建,在蔣祠西南,去城十五里。九月九日登此,以宴群臣。

士林館 臺城西。梁武帝建,以延集學者。武學 在大市街北巷內。明洪武中設,以教武官幼者及兵家子弟,領于兵部。今廢。

化龍亭 在幕府山側。晉元帝與彭城王元、西陽王羕、南頓王宗、汝南王宏渡江之所。讖云「五馬渡江,一馬化龍。」 故名。

東冶亭 《續志》云:「在東二里汝南灣,西臨淮水,晉太元中送別之所。謝安為揚州,袁宏為東陽郡,祖道于冶亭,群賢畢集。」 按《南史》:「王裕之元嘉六年遷尚書令,固辭,表求東遷,改授侍中。及東歸,帝幸東冶餞送。宋乾道五年,留守史正志于半山寺前重建。劉珙以四面皆田,作亭于旁,以知稼名。景定辛酉,馬光祖新之,又」 增一亭,扁曰「瑞麥」 ,與知稼對峙。是年上元,惟政鄉麥秀兩岐,知縣鍾蜚英因以名亭。《兩山墨談》:「《建康舊志》:冶亭當在鍾山佳處。元文宗在金陵,亭去行邸近,常遊幸,見虞集題詩,命侍臣模寫,藏諸篋。」 「征魯亭 在石頭塢,晉太元中創。《丹陽記》曰:『太元中,征魯將軍謝安止此亭,因以為名』。」 按:《南史》:何尚之遷「吏部郎,告休定省,送別於野渚。及至郡,父叔度謂曰:『聞汝此來,傾朝相送,此是送吏部郎,非關何彥德。昔殷浩亦嘗作豫章,送別者甚眾。及廢徙東陽,船泊征魯亭,積日乃至,親舊無復相窺者』。」

甘露亭 陳大建七年秋,甘露降樂遊苑,詔於苑內覆舟山立亭。按《輿地志》,「宋元嘉中,移晉北郊壇出外,以其地為北苑,更造樓觀,於覆舟山上,大設亭館。侯景之亂焚燬。至陳天嘉中,更加修葺,於山上立甘露亭,陳亡並廢。」

白下亭 驛亭也,在舊東門外。李白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云:「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 又云:「驛亭三楊樹,正當白下門。」 亭似在府西,王安石詩有「門前秋水可揚舲,有意西尋白下門。」 又有「東門白下亭,摧甓蔓寒葩」 之句。亭又在府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