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4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六十五卷目錄

 江寧府部彙考十三

  江寧府古蹟考二陵墓附

職方典第六百六十五卷

江寧府部彙考十三

江寧府古蹟考二    府縣志合載

句容縣

竹里城 在東陽鎮東。齊永元二年,崔慧景叛向建康,遣驍騎將軍張佛護、直閣將軍徐元稱等據竹里,為數城以拒之。今廢。

仁威壘 在白羊門內。按《南史》「周弘讓,梁承聖初為仁威將軍,城句容以居,命曰仁威壘。」 又故老相傳,「達奚將軍屯兵於此」 ,又名甲城。

義臺 在縣西南隅。唐孝子張常洧旌表之所,令李哲有《記》。

梧園宮 ,吳王別館,有梧楸成林,在縣西。《古樂府》云:「梧宮秋,吳王愁。」

易并堂 在縣治中堂後。宋淳祐間,令張矩改建冰玉軒。趙時侃為令,嘗請於朝,均民賦稅。矩,其婿也。取晉人語云「婦翁冰清,女婿玉潤」 之意。後名易并堂。

瑯琊城 按《明一統志》在縣東北六十里。初,晉元帝以瑯琊王過江,國人隨而居之,因城焉。敕書樓 在縣治內。宋天聖間,邑令承敕,乃建樓置其上。今廢,即儀門之址也。

文奎樓 在儒學東道義門外。明正統八年,令韓鼎建。景泰間,厄於回祿,令浦洪重建,即「文昌樓。」 既改建於明倫堂,後為尊經閣,今廢。

覽秀樓 在縣治南四十里承仙鄉。贈南京吏部尚書曹均昂建,取其望三茅之秀色,故名。昇仙樓 在縣之東南隅,岳壽山棲止後得道昇仙而去,故名。至今暑天無蚊蠅,名曰「昇仙街。」 鐘樓 在縣治東北崇明寺內。唐時建。會昌之亂,寺燬兵火,惟天王殿鐘樓獨存,規模殊古。相傳為般郢後人所造,趙子昂親書其扁。

鼓樓 在縣治前。宋元豐二年,令葉表建,即今之「譙樓」 也。

宜春樓 即縣東門。明景泰元年,令浦洪建。成化年間,令濮壽修題扁,因每歲迎春於此,故名。玉帶樓 在縣治東。崇明寺經藏院。李文定未發時讀書寺中,後建樓,因名。

朝闕樓 即縣之西門,景泰元年令浦洪建,成化十二年令濮壽修題扁,因路接南京,故名。華陽樓 即縣之南門,景泰元年令浦洪建,成化十二年令濮壽修題扁,因通茅山、「華陽」 ,故名。令王僖修。

望江樓 即縣之北門。景泰元年令浦洪建,成化十二年令濮壽修題扁,因遠望大江,故名。集仙樓 在集仙橋,去縣治二里許。景泰三年縣丞劉義建,成化十二年令濮壽修題扁,因茅山仙侶往來會集於此,故名。舊呼為「白羊門。」 顯應閣 在城隍廟正殿後,元至元丁丑建,明景泰元年令浦洪重修。三年回祿丞劉義委令耆民徐慶祥等募建。邑人祈禱克應,故名「愛山亭 。」 在縣治後圃,舊名「秀陰堂。」 宋紹定四年,令吳淇重修,又名「愛山堂」 ,後廢。景泰二年令浦洪重建,改為「愛山亭。」

紀績亭 在縣治前十字街。明景泰間,令浦洪建,修砌街道。學士邢寬《碑記》在內。

占星樓 在縣後圃。宋景祐中,知縣丘濬明天文,登此臺觀星象,故名。後改為「先春臺。」 今愛山亭後高墩是也。

《王荊公釣臺 》在縣治西北六十里瑯琊鄉東陽鎮側。

梁昭明太子讀書臺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昭明嘗從陶隱居學,築臺於此,舊址尚存。

鶴臺 :在縣治東南四十里金菌山後。

溧陽縣

平陵城 在縣西三十五里平陵山下,周二里,高一丈,有四門,有濠闊六七尺。按《勝公廟記》,「故城,吳時瀨渚縣。楚靈王與吳戰,吳軍不利,遂陷此城。吳乃移瀨渚於溧陽城十里,改為陵平縣。平王立,使蘇迺為將,戰敗吳軍,以吳陵平縣改平陵縣。」 按《史記》:「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至於陵水,膝行蒲伏,鼓腹吹箎,乞食於吳市」 ,陵水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