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為柴場巷
趙府三石 。在察院廳事後者曰「蒼雲石」 ,上有金字篆刻,聳峙若大人相,古柏參列,苔光四映。在鳳凰橋洲上者曰「高靜石。」 俱傳是宋高宗書,則亦內院之物,以賜丞相者,今置洲渚間。至金淵書院之「忠義石」 ,蒼秀奇特,凜凜有生氣,海枯山移,忠義終不磨滅也。或云高靜已為人載去,遇風沈於揚子江。明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李光祖移《忠義》石於橋畔,今尚存。
《月梅古石 》,在天竺院佛龕前拜石也。風雨之際,宛若梅枝掩映。傳有好事者將購之去。人力所施,終不能動。今石質古,紋如故。
東野詩石 舊在唐興寺之薔薇亭。宋崇寧中,縣令李亙命其子誨民書刻。筆法遒勁,似柳公權,久漸刓泐。明正德間,邑人狄郎中沖移自頹垣草中,樹於史氏之圃,構亭曰「紅香」 ,摘詩中句也。雨剝風摧,殘斷不全。陳時參移之齋中。樂官井 在舊縣寨東百餘步。南唐時東以太湖與錢氏界,屯兵溧陽間,遣諸子逆視,有憩此而沈樂官於井者,滯魄為祟。後一達官宿此,夜分果有衣緋綠者從井出,跪陳冤狀,祈葬高原,許之。復入井,旦出遺骸以葬,其怪遂息。
溧水縣
古賴國城 在溧水縣界。《金陵志》云:「按《實錄》,吳廢帝亮崩於候官道上。晉太康中,故少府卿戴顯上表迎屍,歸葬賴鄉。《春秋傳》,魯昭公四年,楚伐吳,秋七月,圍朱方。八月,遂滅賴。楚子欲遷許於賴,使𩰚韋龜與公子棄疾城之而還。冬,東國水不可以城,彭生罷賴之師。」 朱方,即今鎮江也。陳國苦縣雖有賴鄉,與朱方相去甚遠,亦非東國有水之地。其賴城豈非即晉時賴鄉,今之溧水乎?故《勝公廟記》謂:楚靈王與吳戰,吳軍不利,遂陷瀨渚。伍子胥投金處,正名瀨水。《戰國策》范環對楚懷王亦言:「楚乘越亂,南察瀨湖,而野江東合。」 前後觀之,賴之為溧者甚明。吳音訛瀨為溧,自漢以來,遂稱溧水,而古蹟間有存者。其苦縣、瀨鄉,或楚滅賴之,後徙其人於彼,未可知耳。杜城 在杜城山下,即杜伏威屯軍處。按《縣志》,在縣南十二里,環四百餘步。隋大業末,杜伏威屯軍於此。今城廢山尚名杜城。
舊縣治 在秦淮河北
蔡邕「讀書堂 」 「在縣治西」 ,今廢。
翠微亭 「吳淵有記,今無。」
插竹亭 故址在縣學東南,今廢。
顯應閣 在城隍廟,今廢。宋縣令周成之有《記》。登高樓 在縣西南三里贊賢鄉,今廢。
和豐樓 「在縣惠政橋南」 ,今廢。
憶李亭 在縣舊尉廨舍後,今廢。
韓熙載「讀書臺 」 「在無想寺」 ,今存其址。
朝元觀 在大西門內,今儒學即其故址也。新興寺址 在小東門外,即古禪心寺。明嘉靖間,知縣王從善以寺僧無行,遂廢。邑人夏鑑有《新興寺》詩三首,又嘗有「幽樹雨晴啼鳥滑,閒齋風定落花深」 之句。
宋孟良宅 在縣西二十五里石湫壩王蓋村地。有「孟家井」 ,相傳井至除夕水竭,元旦復湧。焦讚宅 在縣西四十五里焦村,有遺靴一隻,是讚傳家物也。宅已廢。
明端學士宅 在縣西北二十三里,爛泥堂李園地,其故址也。
江浦縣
東葛城 ,在縣西三十五里。梁治東葛城,即此。西葛城 ,在縣西北四十里。
黃龍城 ,在縣西南六十里。按《和陽舊志》,在烏江山,如伏龍,因城此以斷其脈。
飲馬池 在西華山北,相傳項羽飲馬處。項王廟 在縣治西南六十里,即項羽自刎處。項王井 在廟前,相傳項羽甲冑在內。
宴坐石 在縣東二十里定山之麓。相傳達摩宴坐於此,至今有石痕在焉。
太子塘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相傳昭明太子浴此,今淤。
「尺五天 」 即「中敵臺」 ,巍峨雲表,俯瞰大江,為浦子口第一形勝。
東葛館 在縣治西北三十里,即東葛驛,址《六合縣》。
吳王城 在姜家渡南。吳主權嘗屯此。宋宣和中,闢四門,今址存。
瓜步城 在瓜步山。齊建元初,太守劉懷慰築。高齊武平四年,并胡墅降陳,後稱「瓜步洚。」 胡墅城 臨江,梁襲齊運輸,陳與隋請平,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