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5 (1700-1725).djvu/34

此页尚未校对

外州縣

崑山縣儒學 初在縣治東,即今察院。唐之儒廟以兵火廢。大曆九年,始建學於廟垣之右,設博士訓學徒。五季廟毀。宋雍熙四年,知縣邊倣因遺址重建。元豐四年,壞於風潮。元祐初,知縣杜采移建縣治西南,作廟堂、齋廡、庖廩凡四十楹。紹興二十八年,郡守蔣請幫助識別此字。名講堂曰「致道。」知縣陳沂闢垣牆外門。乾道改元,知縣李結重修。淳熙間,知縣葉子強、周承勳、紹熙間,知縣李稠相繼修之。慶元五年,知縣章萬里又修之,改堂曰「明倫。」開禧中,建賢守令祠。嘉定間,知縣巫似修重建大成殿。淳祐初,知縣徐聞詩修,袁璵增建直舍齋凡六,曰「居仁」、「由義」、「教忠」、「履信」、「致道。」成德十二年,攝令吳堅建「尊道」、「貴德」二祠。咸淳間,知縣林桂發又建學廳於東北隅。元至元十三年,置蒙古字學。兵燹之後,學漸圮壞,典教王夢聲極力修葺。二十四年,水大浸,學田所入不足供用,以己貲佐之,學宮一新。元貞初,陞為州學。延祐元年,州移太倉,知州翟廷玉謀徙學不果。王安貞至,就治所之北建學。山長王大年、教諭杜熙,直學陶公甫、學賓陶正甫,各視其力佐成之,為屋五十餘楹。至正十七年,州復舊,知州費復初仍建於此。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學,額定齋二。宣德初,本府同知張徽移建大門三間於戟門外,壘石為基,教諭曹昇修戟門,縣丞吳仲郢建神庫於戟門外西。正統初,知縣羅永年修兩廡。景泰元年,知縣吳昭改建大成殿。二年,增建號房一十五間於學門外東。成化間,巡按御史張淮增修。弘治五年,知縣楊子器建尊經閣。九年,建啟聖祠。嘉靖六年,教諭楊華修尊經閣。十年,以主易像,稱「先師廟。」十五年,知縣楊逢春重建教官廨,添設號房於東北。隆慶六年,知縣申思科於泮池四圍,置石欄石牆。萬曆三年,思科請於巡按邵陛,捐贖鍰重修殿堂齋,增築殿前露臺,又立「進士、舉人、歲貢題名」三碑於明倫堂。崇禎十三年,知縣葉培恕、教諭呂兆龍,訓導張鵬翼、周秉緒捐倡興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提學僉事張能鱗「捐俸倡修。」康熙

七年,教諭吳謐修《義門》。九年八月,知縣董正位、教諭吳謐奉

旨。擇吉請出砌壁。

先聖四配十哲像安設。十一年五月,督學倡眾捐

修大成殿。二十一年,教諭張其翰、訓導王天祚募修「明倫堂」 、「鄉賢祠」 ,督學趙崙按臨捐俸,邑紳徐乾學等及衿士王天祚等捐貲倡助,大加修葺。

石湖書院

玉峰書院 在馬鞍山南麓。衛狀元涇藏修於此。

常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前臨琴川第一水。宋祥符《圖經》云:「縣東五十步有文宣王廟。」 初不言學。淳熙十年,知縣曾棨建堂曰「進學。」 紹熙五年,知縣葉知幾改名「明倫」 ,朱文公題扁。齋凡九,曰「崇德」 、「時習、好謀」 、「朋來、利仁」 、「隆禮、育英」 、「守卓」 、「隆德。」 未幾,又改四齋,曰尚志、尚德、尚賢、「尚文。」 慶元三年,知縣孫應時建吳公子游祠。開僖三年,知縣葉凱修廟。端平初,知縣王爚倣郡學制東為廟,徙吳公祠於後,建六先生祠。西為學扁,堂曰「明德」 ,凡六齋,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稽古》、「象賢」 ,總百二十楹。元陞州學。明改縣學。洪武八年,建先賢祠於子游祠東,闢射圃,建觀德亭。宣德九年,知縣郭南修兩廡學門及廚庫。正統二年,知府況鍾修兩齋。六年,縣丞陳澄建尊經閣。按洪武以後,崇禎以前學制,左為大成殿,夾以兩廡,神、庫、廚皆具。右為學門,次儀門,其前為泮池,池上有橋,中為明倫堂,前有二亭,有碑,列兩齋,東曰「致道」 ,西曰據德齋,上下皆學舍。又有射圃、會饌堂、尊經閣,閣後有箴碑亭三座,學門之外,有科第坊一座,西有坊名「學道」 ,後改曰「會元」 ;東有坊名「育俊」 ,後改曰「解元。」 教諭廨在堂之東。訓導廨,一在西廡之後,一在進賢門右,並有堂三楹。名宦、鄉賢祠在廟之側。蔬圃在學宮之西。

皇清順治十二年,學道張能鱗修廟,教諭卞日郅督。

工萬仞宮牆舊在沿河,水漲衝倒,里民孫德基巿廛在其後。康熙四年,輸廛地歸學築進,始免水衝。康熙六年十月,知縣李璞同教諭沈汝蘭修尊經閣。布政使佟彭年、糧道盧綋捐俸助修。十八年,修葺鼎新。

學道書院 在儒學西,即宋舊館驛。明宣德中,周文襄忱嘗止此。文襄駐節郡中,鶴山書院因兩地講學,故亦名「學道。」 嘉靖中,改為射圃。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