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6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名。「旁有石,其狀如牛。」

蘇山 距衛八十八里

洋山 一作「羊山。」 已上七山,皆在海中,見於《府圖》,而羊尤大,海舶時或至焉。

大海 環府之東南二境,淞江與黃浦會而入焉。其會處曰蹌口,其南與紹興、寧波相望。耆老云:「深夜籟寂」 時,越中雞犬之聲相聞。今天日晴明,南岸諸山皆歷歷可指。

松江 《禹貢》三江之一,即笠澤,在府北上海縣界,府因以名,舊名吳淞江,後以水災去水,亦曰松陵江,其源出太湖,東注於海。《水經》云:松江自湖東北逕七十里,分流謂之三江口。一說吳松江口、白鶴江口、青龍江口,謂之三江口,地勢低於震澤三丈,潮水來時,到震澤底定,所以謂之平江。庾仲初《揚都賦注》云:「松江下七十里水口,分流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 今松江自吳江長橋東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東北流至澱山,北合趙屯浦,又東合大盈浦,又東合顧會浦,又東合淞子浦、盤龍浦,凡五大浦。至宋家橋轉東南流,與黃浦會而入海。自湖至海,凡五匯四十二灣,乃江潮與湖水相會合之地也。古云:「九里為一灣,一灣低一尺」 ,二百四十里到三江口,三百六十里到大海。其將入海處別名滬瀆。其別派自吳江分流,由急水港鍾為大湖,曰薛澱。

三江 :「吳淞江、婁江、東江也。一自太湖從吳縣鯰魚口北入運河,經郡城婁門東流入上下雉瀆,合新洋江,經太倉塘入海者為婁江。一自太湖從吳江縣長橋東北合龐山湖入長洲界,過大姚浦抵崑山界,分為二,南為吳淞江。一自北為勦娘江,復合為一,東流入嘉定界,經上海合黃浦東入海者為吳淞江。一自白」 蜆江過澱山湖,東至華亭,由黃浦經上海宋家港,合吳淞江北入海者為東江。

舊西湖 按舊志:西湖在府西南二里,周圍三里,為晉陸氏養魚池。《方輿勝覽》云:陸瑁池,故一名瑁湖。東有灘曰唳鶴,鶴飲此水,其聲則清。宋為放生池,其北渚有風月堂、湖光亭,中洲有環碧亭、思吳堂、泳波亭。元知府張之翰即泳波故址立西湖書院。縣丞魏雲翼復為亭於唳鶴灘,仍榜曰「環碧。」 方是時,為郡城第一勝處。其後開江造閘,東流勢緩,潮沙日湮,不半載間,遂為平陸。通舟楫者,僅一小溝。及張士誠築郡城,遺跡遂廢。在外者疏為城壕,惟超果寺後有陂澤瀠繞,南出石梁跨之,曰湖橋。其北有谷水道院者,猶髣髴焉。在內者所存惟此。昔之勝概無復可尋矣。《前志》云:「西湖即谷水。」 《祥符圖經》云:「谷水在縣」 南,長一百五十步,中有五色泉。相傳葛稚川煉丹湖上,丹成投水中,後常湧泉,作五色。《續志》云:「湖有漩渦甚急,小舟經者或沉焉,沉而出者,舐所濡,甘如飴,謂其下甚深,寒若冰雪。」

小湖 《前志》云:在西湖北,今谷陽門內德風橋南有陂澤,抱費千戶宅,西南匯於城下,疑小湖遺跡也。東南行入合掌橋,曰田家灣。

日月河 ,相傳在普照寺南。《雲間占讖》云:「日月河通出狀元。」 明成化乙巳、丙午間,知府樊瑩議疏通之,而莫適所指,乃奮曰:「吾遍城中水鑿之,將必有合。」 遂鑿之。未幾而錢福果狀元及第。今鶴城書院西有月河橋。東有水從市河南行,遂西轉而北出橋下,灣環如半月。普照寺東有水,從市河南行,折而東,過周文襄祠,至清河橋北行,復合於市河。一水自文襄祠後歷開禧橋,橫亙之,其形如「日」 字,後河復淤。萬曆庚子,郡守許維新濬之。辛丑,張以誠狀元及第。

倉河 在普照寺後。按《普照古錄》云:「寺址北至居士橋,荒涼草莽,俗呼草路裡。」 吳越武肅王遣司空張瑗鎮華亭,寺僧待以蔬食,張頷之,密啟武肅王,乃於寺後鑿河三,今軍儲北倉在其陽,故名。西南過豐樂橋,東絕通波塘,與丘家灣水合。

通波塘 自府西中亭橋下北流至通波門。秀州塘諸水從西來會之,遂北為顧會浦。

丘家灣 循府後牆東南行,出東亭橋與米市橋、莊老橋二水合流,出東門。

玉帶河 橫貫府學中,當尊經閣後、魁星樓之南,如腰帶然,故名。其源自仙鶴觀西北行轉而東,與集仙門水合。

牛市涇 在玉帶河北。西通徐家橋,東至龍門寺東。城下舊自此出牛市橋,南流與官紹塘合。其後橋為城基,中絕為二。在城外者,別名「朱家浜」 ,拱秀橋跨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