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6 (1700-1725).djvu/42

此页尚未校对

施家瀁 《舊志》云:「延慶寺基本施家瀁」 ,又曰「施家匯,乃瀁之回合處。」 則今寺前及左右河渠通東、南二門者,皆瀁之遺跡也。

龍淵 在府南龍門寺東。舊《志》云:龍淵積水,大旱不竭,今為平陸。自舊西湖至此,為城中之水。米市塘 自東泖港口北流,絕瓜涇塘,過蘆涇,歷黃耳祠北,與張涇合,遂別而東北流,出米市塘橋,俗呼小張涇橋。合城河東流入南水門,至望仙橋而東,又北至米市橋,與丘家灣東門水合,泖港之南,為鄉界涇。

新運鹽河 自金山衛城北流,經張堰鎮西為張涇,過前後岡塘、高蔣涇、廟涇、泖港,從詹家匯出瓜涇塘,遂絕而北接駱家浜,為合塘涇,為蘆涇,東北與米市塘接,折而北至張涇橋與城河接,共長六十三里,凡西南諸水皆由之以入於浦。

運鹽河 有二:其一自青村鹽倉北流,納百曲港、蘆溝諸水,為橫涇,為蒲撻涇,西合倪家灣,由岡涇塘出浦,自蒲撻涇北為魯家匯,由閘港出浦,衛家溝、邵宅港並在其東。其一自下沙場東循海塘北行,以通諸團鹽運,其北至青浦止。三泖 ,在府城西南三十六里。《廣韻注》:「泖,華亭水也。」 《吳郡圖經》云:「泖在華亭境,有上中」 下三名,狹者且八十丈。《祥符圖經》:「谷泖縣西三十五里,周一頃三十九畝。古泖在縣西四十里,周四頃三十九畝。」 今泖之界,西北抵山涇,南自泖橋出,東南至廣陳,又東至當湖,又東至捍海塘而止。俗傳近山涇者為上泖,近泖橋者為下泖。《縣圖》以近山涇泖益圓,曰團泖,近泖橋泖益闊,曰大泖。自泖橋而上縈繞百餘里,曰長泖。此三泖之異也。或併胥、顧、謝家二泖為三泖。按二泖在縣東南,一陂澤耳,與三泖相望七十里,其說非也。陸機《對晉武》云:「三泖冬溫夏涼,谷水在其北,金澤、章練、小蒸、大蒸、白牛諸塘在其西,葑澳、走馬諸塘在其東。泖橋之外橫絕而東者,秀州塘也。」 五里塘 在顧會浦東,二里涇東流與洞涇合。祥澤塘 在五里塘北。自顧會浦分支東流,北由玉皇閣與崧子浦合,遂為泗涇。

集賢涇 在通波門東。自城壕分支北流經郡厲壇後,東合於洞涇,其北五里塘也。

官紹塘 在府城南水關外,受城河及斜涇諸水。南行過呂巷、普濟二橋,又過南倉、演武場、丘涇,又東過御史涇,合泖涇入浦。明萬曆七年,潮沙淤淀,因加濬深闊。一支分流南行,過打鐵橋入黃浦,為小官紹塘。亦旋開旋塞。

御史涇 在府東南二里。一名「馭駟涇。」 首起南俞塘明星橋下,其北為斜塘。明萬曆七年重濬。泖涇 在東門外御史涇東。其北口斜連華陽港,南流,合官紹塘入黃浦。絕浦而南,經化成寺,古胥顧泖也。涇以是名。引鹽鐵、蟠龍、南北俞塘諸水南行,合官紹塘入黃浦,水勢壯駛。明萬曆五年,壩截泖涇北口,而蟠龍、俞塘諸水,並繇鹽鐵塘行。今北口復開,而鹽鐵等塘漸淤淺矣。南俞塘 自府東門張塔橋南東流,過三里汀,至呂塘廟,南入鹽鐵。自呂塘分流,東南為語兒涇,入於黃浦。華亭、上海於此分界。北通胡婆涇,其南為荷涇,又東為吳會鎮。自荷涇東流為茭門塘,至竹岡東南為陸道浜,入於黃浦。北俞塘 自府東門楊賣柴橋東流,絕洞涇,過張涇、盤龍、駟馬、紫岡塘,貫沙竹岡,橫濼新涇,東入於黃浦。諺云:「雖得珠千斛,不賣俞塘。」 北:鹽鐵塘 在泖涇東南,長三十里,至葉謝,北達太倉、江陰入江。世傳吳越王於此運鐵,故名。自呂塘廟迤南入黃浦,淤壅不通。明萬曆六年,疏濬深闊,截浦而南,抵曹涇之捍海塘而止。從令涇 在橫濼東,其南通上下橫涇,曰柘瀝塘,至捍海塘止,北流入浦,隔浦與鶯竇湖對。洞涇 自張塔橋北行,貫北俞塘入泗涇。北張涇 在洞涇東,其南接俞塘,北入於泗涇,其東即盤龍塘也。

柘湖 在府南六十五里。《吳地記》云:「周圍五千一百十九頃,中有小山,生柘樹」 ,故湖山皆以柘名。《吳越春秋》:秦海鹽縣淪沒為柘湖,移於武原,復陷為當湖。一說:王莽時改名展武,復陷為湖。晉隆安五年,孫恩北出海鹽,宋武帝築城於故海鹽,恩知不可下,進攻滬瀆,則晉嘗築城於此矣。錢氏有國,浚柘湖及新涇塘,由小官浦入海,則五代時湖當通海,後漸湮塞,僅餘積水,若陂澤然。以今觀之,凡查山之西北,張堰之東南,黃茅、白葦之場,皆其地也。

金山港 在柘湖東十二里,上有「金山營。」 又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