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7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村河又南行為西溪。又分流而東過狀元橋轉南為小西溪。又南行分流而西為龍游河,過周渡橋入武進。又南行而小西溪東來合之。又南行過胥山之麓,分流西入太湖。其河身折而東行,分為水溜港,過新橋亦入太湖。又東行過白石山,分流與水溜港合。又東行扺閭江。

閭江 在縣西四十五里富安鄉,太湖之別浦也。其水自毘陵戚墅至白石山乃漸大,橫亙天井山下。舊傳吳王夫差殺伍子胥,取其尸,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即此地。其南有闔閭城,子胥伐楚回所築。近江之島,如錢家觜之屬,凡十有五。

陽湖 在縣西北四十里神護鄉。舊云「東西八里,南北三十二里」 ,今多淤為田。其在東北為北陽湖,在西南為南陽湖,接武進。

花渡港運河 。出花渡橋,納磚橋河而西入北星河。

小雙河運河 分而西行不遠,有支流達於雙河。又西行過社港橋,有支流入陽溪。又西歷社港為隈湖。又西為細磚河,入花渡港。

雙河 ,自運河分而西,過匯龍橋,有流自北來合,歷錢橋達陽溪。又其西為藕蕩,過稍塘橋,又西行分二支,北支西行為北邗溝,南支西南行為南邗溝,皆合於南陽湖。按《舊志》並謂此河從錢橋越布政鄉,貫直湖港,南下太湖,蓋即此道也。或云:陽溪東口,其水東流入運河;西口,其水西流為邗溝。因謂陽溪之水所由來,乃自花渡北陽湖,歷小雙河以入,而其東注者,由雙河以達運道也。如此則雙河已為西來之水,而非運河之分支,唯自陽溪以西,則仍西流耳。按:舉人堵景濂曰:吾老西鄉,知之極確。本邑山脈西來,此則形家所謂送龍水,自西而東,其來甚遠。如堵說則謂自花渡小雙河入者,亦泥於陽溪兩分,不得其源,故紆其途以為之說,實則邗溝并未西流也。堵善《堪輿家言》,留心甚久,其言不妄。以此考之,雙河自西來以合運道,可以無疑,姑兩存其說。

北邗溝 「自稍塘西行過鄭店橋,又西貫東塘河,又西過新瀆,西北歷長腰、陽山之陰,過鴻橋而入南陽湖。」

南邗溝 自稍塘西南行,止於劉塘橋,其中路分流而西為邗溝三橋,又西過張舍橋,又西過富安橋,貫東塘河,又西為花村、張橋河南來合之。又西過孟村、陸墟、永城等橋,北行為察亭橋,俗呼「拆靈橋河。」 又北合南陽湖。按:如景濂之說,則兩邗溝之水,皆自陽湖東流以入陽溪。此兩條所載水道並誤。

外弔橋河 在西城之北,分城河之水西南行經外弔橋,可通梁溪。

太湖 ,在縣西南一十八里。繞縣之境四十五里。

五里湖 一名「小五湖」 ,在獨山、漆塘諸山之東,跨揚名、開化二鄉。東北通梁溪,東通罵蠡港。其水西北則由浦嶺、獨山二門入太湖,南過石塘通長廣溪,以達於吳塘門。

梁溪 亦名「梁清溪。」 運河自縣城西太保墩分流,下西定橋是也。廣十丈,深三丈,長三十里。吳

《地志》
梁·大同中浚故名或言以梁鴻曾居此而

名。入溪。西南行,其支流分而南者為談渡河。又西南行而外弔橋河之水來合。又西南行,分而南者為菰瀆。又西南行至仙女墩,分而南為中橋河。又西南行,分而南為小渲,又分而南為大渲,並入五里湖。又西南行而溪流盡入太湖,其口曰「後溪港。」 按無錫之水,不特旱澇可資蓄洩,且西北風甚,水由此溪而出曰下湖水,東南風甚,則水由此溪而入,曰上湖水。俗言邑人多不耐遠遊,輒懷歸,以溪水有回復之性云。溪側舊有將軍堰。《風土記》云:「唐景龍中置。宋嘉祐中,開運河通梁溪,以引湖水,堰遂廢。」

談渡河 自南門塘分流出黃泥橋,過談渡橋西達於梁溪,為入溪支流之一。

菰瀆 出黃泥橋稍南,由永聖橋小河入者為「菰瀆。」 過菰瀆橋,迤𨓦以達梁溪,為入溪支流之二。

九里涇 自南門塘分出石灰橋西行過葉長橋南達於落星塘。

河港 自南塘分而西過茅村橋,南達於梁墓涇。

曹王涇 南塘分流出橋,西行,又分而南注者為「蠡瀆。」 又西行分而南為「稍涇」 ,又西行曰「梁墓涇」 ,而河港合焉。又西行過梁塘橋,而九里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