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厲壇 :每里祭,無祀鬼神。春秋仲月,耆老致祭,用羊一、豕一。今廢。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先是在縣治之西。元至大中,州同知宋澤建。明洪武二年,知縣熊懋徙今地。正統中毀,知縣項伾重修。後知縣榮華、府同知范澤、知縣甄津、劉五緯相繼葺治。
皇清吳興祚又重修之。故事:「縣官蒞任,先夕齊宿廟。」
中朔望展謁,歲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祀於社壇。
府城隍行廟 :在北塘放生池之南。明崇禎季年,土人共建之。
顯應廟 在縣西安陽山。舊在山北,其山巔有龍湫,大旱禱之輒應。宋紹興三年,賜今額。明時載在《祀典》,有司歲以春秋二仲月致祭。宣德中,知縣唐泰安徙建今地。成化中,賴瑛重修。東嶽行廟 在錫山之北麓。其先在郭內中市橋之南。相傳唐莊宗同光初,山中有周太乙者,見青赤氣二道起於其庭貫天,乃構堂今「地,而遷嶽像祀焉。」 火,宋乾道中重建,宣和七年又火,其明年重建。元至正中毀於紅巾。明洪武四年重建,十六年火,是年重建,十九年火,明年重建,宣德十年火。其明年正統改元重建,增置五嶽樓。其後邑人相繼修之,非邑所當祭也,故不載祀典,然俗遂多妄祭者。又有碧霞元君行宮,在聽松菴北,邑士馮泰為磁州涉縣學官祈嗣而驗,歸作廟以祀之,相傳為東嶽神女。宋真宗朝,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稱「娘娘堂。」
孚澤廟 在縣西南軍帳山。宋淳熙中縣令王文林建。旁有龍湫,禱雨常驗。開禧二年賜今額。顯濟廟 在縣東北芙蓉山之巔。前有龍湫,多著靈應。宋開禧元年賜今額。
白龍祠 在縣東北斗山之巔。元至元中建,為飆風所毀,天曆元年重建。
關帝廟 ,所至皆有,以在南禪寺者為正歲。五月十三日,俗傳神誕,邑有司及士大夫以下無不敬謁者。
忠佑廟 在中市橋南,祀隋司徒陳杲仁。杲仁,晉陵人,性至孝,仕陳為監察御史。隋大業中以功授銀青光祿大夫。義寧中與沈法興等剪東陽賊,拜大司徒。杲仁故娶法興女,法興入毘陵,有異謀,恐杲仁不附己而謀洩,毒殺之。及法興敗,中神矢死,人謂實杲仁之神,疏公忠孝,文武信義,謀辯於朝而廟祀之。南唐保大二年,吳越來侵,柴克宏拒之。夢杲仁有相助之語,及戰,風雨晦冥,有黑牛突陳,遂大敗之,以功封武烈帝。宋宣和、建炎之間,屢見靈異,賜廟名「忠佑」 ,又加封孚佑真君。初專祀郡中及無錫,建今祠西向,故老以為遙鎮獨山之水勢云。明宣德、正德、萬曆間屢修。
皇清康熙庚申,秦德藻重修。
顯忠廟 ,祀唐御史中丞張巡。初本在東嶽廟右廡,創自宋崇寧中,因巡語,遂像以厲鬼之形。明景泰六年,詔有司春秋致祭。或言宋有異人盧至柔者,得靈泉於山中,而施民療疾疫。於是祀巡於泉上,俾汲者必告,以鎮民譁。其後議者以厲像不經,附嶽廟不專。成化九年,知縣李恭乃即清微菴廢址別作廟以祀,其像,正笏垂紳,表其坊曰「天付完節。」 又範鐵為賀蘭進明跪於其下,立崇碑於門,刻弘治十八年御祭文一道,而築亭以覆之。嘉靖中,知縣萬虞愷題其廟曰「顯忠」 ,又名忠靖王廟,蓋宋加封號也。倪瓚有《忠靖廟迎送神辭》。
皇清吳興祚重修。
廣惠行廟 俗稱張王菴,在南門外永聖橋東。張,神姓也,名秉。相傳事禹,治水土有功,遇神女謂曰:「上帝以君功在吳分,故遣相配。長子以木德王其地。」 後生子渤,為祠山神。祠山,廣德之橫山也。唐時累封正祐聖烈真君。今廟創於宋,重建於元。明正統中,道士范元機、許真常重建,并創棲真樓。
金龍大王廟 在西門外壩後。神姓謝氏,諱緒本,士人,憤宋之亡,死於水,為「黃河神。」 每歲糧船將發,祭於此而後行。
水仙廟 在城西太保墩前。此為御史呂卣別業,後建關帝、水仙二廟於其上,其名水仙無所考,然錫本澤國,宜有是神。若屈大夫死為水仙,其魂氣在沅、湘、汨羅間也。鼎革之初,其里人有為神言者,謬云:「今神為故令劉五緯。」 於是撤其廟而新之,名以察院,冠服悉如明制。一時巫祝奔走若狂,不可復禁。迨其後,復有南水仙廟。南水仙廟 在清寧橋南,其地舊為宋麻尹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