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2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指歸凈室係眾捐資貿錢氏園所建。

永寧禪院 在西門直街,離城一里運河之北,接眾道場。明萬曆年間重建,郡人王昕《記》。寂光禪院 在府城西北隅,離城一里。明萬曆三十五年,邑庠生王雷同僧海祥募建。

三元殿、文昌祠 明萬曆三十年,知縣晏文輝建,旁鑿義井以濟渴者。

龍興茶庵 在通江橋,路當孔道。明末,僧雪朗募王爾思、張應進等建。後燬,雪朗拮据復建,勒石記之。

紅塔禪院 在青山門外二里。山門《題梁》云:「大唐某年建。」 字多漫滅。舊有浮圖,建炎間撤去,得斷碑云。熙寧元年九月重建,後廢。其址今為社稷壇。前有彌陀庵,即紅塔院遺址。

廣福禪院 在縣東南五里。唐天復中,齊雲長老維亢建,名「齊雲。」 南唐保大中,改今名。前有雙塔,對峙驛道。其磚刻云:「宋治平二年,太平寺講師德蘭,施衣盂重建。」 其徒懷永誌。今廢。

地藏殿 ,「康熙元年建。」

新興廣福禪院 在縣治東南四里運河南。偽吳時為浴室院。南唐保大中,名「新興。」 宋熙寧中改曰「壽聖。」 興隆元年,避高廟冊號,詔天下寺觀並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佛軒後廢,旁有土靈祠存焉。

崇勝禪寺 舊在縣治東南二里。陳司徒西第寺有軫氏捨宅,初名「杜業」 ,更名「福業。」 宋太平興國中,改賜今額,為「祝聖道場。」 寺有觀音閣,後廢。明嘉靖中,僧移置廣化門橋東,復建萬佛閣。唐太常鶴徵《記》。

端明寺 在德安橋南。舊在縣東南三里。宋治平初,胡樞副宿請建。元末兵廢。明永樂元年移建今地,即舊清涼寺基,故俗亦稱清涼寺。宣德間,增建佛殿山門。景泰五年,禮部尚書胡濙請改額為「端明寺」 ,以胡宿曾為端明殿學士,後賜佛經一藏安奉焉。胡濙有《報恩感慈禪寺記》。嘉靖間重修。

永慶寺 在縣治東南四里夾城。舊傳陳司徒果園。後唐長興初名正勤。宋咸平六年,以陳天節名天下寺觀。政和七年,改曰「能仁。」 宣和中,詔為神霄玉清萬壽宮,詔書刻石。大殿今不存,後宮廢,復為寺。建炎四年,張參政守請為墳剎,改賜「顯慈永慶。」 元至正丙申燬於兵。明洪武丙辰重建。後傾圮幾盡,惟存正殿。嘉靖末,有遊僧佛明至,修復之。應城李幼滋來知府事,聚徒講學其中,士子翕然師尊之。因即寺南故城構亭其上,名曰「精微」 ,自為記,勒石亭中。李既去,後人因肖像其中祀之,名曰「李公祠。」 萬曆初,重修佛寺,郡守施觀民記。知府穆煒又即精微亭後構觀稼亭,時與賓僚遊衍其間,登高臨眺,頗稱勝覽。不久傾圮。二十九年,知府周一梧始徙餘材,更為修建,立祠寺右,春秋致祭。祠故有田百畝,給永慶寺守之,以供焚修。歲久,寺僧利祠之毀,以沒其田,祠日就傾。

皇清順治五年,僧若蕉《輪鼎》建大殿兩廊,重裝佛像。

康熙四年,邑諸生趙申喬讀書寺旁,請于有司,捐貲重葺。近有居民羅際斯,別建「鴻寶堂」 於祠後。

文明寺 在縣南三十里三渦溪,俗名三渦寺。唐大中五年建,名緣果。宋太平興國中,改乾明,後復改文明。崇孝禪寺殿前有杉二株,榦大數十圍,枝皆下垂,特異凡木。自唐迄今餘五百祀,蒼然與古殿俱存。明洪武中,增創僧伽等屋。今寺漸圮,杉亦不存。惟米芾留題云:「陳文老、劉巨濟、米元章戊辰暮春同遊。」 刻石尚在,筆法遒勁可觀。寺東有《忠佑廟》。

華嚴教院 在縣治東南四里運河南。舊為太平寺支院,名法華。有文殊、普賢二臺,東西對峙最偉特。後寖廢,為人所撤,惟門屋佛殿僅存。《舊志》稱「遺址尚存」 ,今廢。

豐稔庵 在城村。舊嘗燬於盜,遺址猶存。嘉靖己酉年重建。

景德教寺 在前黃,俗名前黃寺。唐咸通初建,名「寶田。」 周顯德中,肇崇殿宇。宋太平興國中,改景德禪院。淳熙庚子,置莊田重修。明洪武間修改教寺尋毀。景泰間,里人楊林重建。嘉靖四十年修,萬曆二十八年又修。明末正殿毀。

皇清順治間,重建。康熙十三年,山門圮,里人楊廷銓

重建

永寧寺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唐咸通四年建,名「道成。」 宋改今額,後廢,遺址猶存。明嘉靖元年建,今名「吳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