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40

此页尚未校对

復禪寺建炎三年,王樞密淵死,其子琦請為墳剎,改「報國」 、「顯德。」 元末廢,明洪武十九年重建。

皇清順治八年,丁祠等重建觀音大殿。

崇慶禪寺 在縣北五十五里。梁普通二年建,名「養安。」 宋治平三年改今額。明洪武四年重建。正統九年重修。

法性寺 在縣北五十里。梁普通二年建,名「白塔。」 一云唐乾元初建,名「聖像。」 光啟二年改今額,後廢,明洪武二年重建。

開勝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從二區胥堂村。唐上元二年建。宋熙寧中改「壽聖」 ;隆興中改「廣福、開勝。」 元末兵毀,明洪武十四年重建。崇禎三年重建正殿。

圓寂禪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舊傳荊溪尊者道場。宋太平興國二年賜額,元廢。

承福禪寺 在縣西北七十里。梁天監中建,後廢圮。宋熙寧中重建,元末燬。

崇報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宋嘉泰中,袁參政說友請為墳剎,賜額。元末廢。明永樂中,重建。大潮福源禪寺 ,在縣東南五十餘里,均山區。明永樂初年,修撰吳成學不肯降附,迯至宜興縣,沈暉之祖榮留匿於家,後削髮為僧,號「雪庵。」 榮為築室於山,名「大潮庵。」 正統十二年,僧道性重建,奏請以廢寺「福源」 舊名移入本庵,為「大潮福源禪寺。」 可其請。景泰四年。敕賜《藏經》一部。建閣藏之。

皇清順治七年,僧行楫重修,增置寺田一百二十畝。

顯親追孝禪寺 舊在法藏寺東,為寺別院。宋建中靖國元年,蔣樞密之奇請為墳剎,賜今額。元至正元年,僧方厓建聽秋軒於萬竹間。丙申年,兵毀。明洪武初,僧成大移建今地。二十五年,僧智明等募貲重建。萬曆二十八年,邑人吳正志重建聽秋軒。崇禎九年,周大沂捐金濬放生池。

崇興寺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元大德十年僧玠寧建。明洪武十七年重建,正統十三年再建。靜樂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銅官山側。唐乾元初建,明洪武間重建,宣德七年再建。

碧雲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金泉區煙山。宋嘉泰十四年建。元末廢。明正統七年重建。今名「報恩光孝禪寺。」 天啟元年僧大緣建石佛殿,再建鐵佛殿。

棲雲寺 在縣西南六十餘里永豐區煙山。宋紹興間,樞密王淵與僧了寧共建。明洪武十七年毀,後僧德昇重建。隆慶間廢。萬曆三十六年,眾力重建。

海會寺 初名「庵」 ,在縣南四十里,元至正中建,明永樂六年重建。天順二年改寺,嘉靖癸丑年重修。

衍慶寺 舊名邵塢庵,在縣西南三十里,宋乾道二年建,明洪武十年重建,天順二年賜寺額。福源寺 俗名為「新寺」 ,在縣治東南七里許瑞雲山。宋景定間創建,明初頹廢。景泰間誥封太子太傅徐琳營壙此山,增修為墳剎。

廣福寺 距縣九里。宋紹興中建,今毀。

西法華寺 在縣西北隅。宋咸淳二年建。明洪武中,僧處元重修。嘉靖三十年,僧文旵「重建正殿。隆慶五年、萬曆二年,山門廊廡,僧法明鼎新。」

皇清初年兵毀,順治四年重整。

烏墅寺 在邑東南十五里,明天啟五年建。毘盧寺 ,在邑東南四十里湖㳇鎮,順治七年建。通判熊坊「記。」 邑人徐喈鳳書碑。

楓隱禪寺 ,在南岳寺北,孝廉吳洪裕別業,順治七年捨建。

彰善寺 俗名「陽山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孝侯故居旁。宋樞密郭三益捨宅建。

虞山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虞山,與保安寺相近,並稱「古剎。」 建造年月未詳。

潮音寺 在縣東北三十里陽山寺西。明萬曆年間,柳道人於孝感墩前洲上築基創建。普覺庵 在縣南六十里大乘山。宋乾道四年僧人建。明宣德三年僧淨覺再建。

無相庵 在縣西北七里。元至治四年建。清隱庵 在縣東南七十里。元至正五年建。明正統五年重建,萬曆四十六年再建。

正覺庵 在縣西南一百里太平山,元至元三年建,明洪武中重建,有石塔。

寂照庵 在縣南七十里均山區。元至正二年,僧無極建。其僧有善行,累創梵剎。學士承旨危素為撰《塔銘》。明景泰元年,邑人吳煥重其文,刻於中隱禪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