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45

此页尚未校对

崇聖寺 舊在今縣城西南十七里衙前港。「宋淳熙二年建。明成化八年建縣。十年,令張汝華遂遷寺於縣城東門內,為習儀祝釐之所。有大雄殿,有山門,有法堂。嘉靖二十一年,建天王殿於大雄殿前。三十二年,令汪玉毀法堂而四。十四年,令柴喬復修之。隆慶中,令張秉鐸建鐘樓於山門內,立碑記焉。」 萬曆六年,僧會思復捐貲重新。三十四年令朱勳移法堂稍東,以其址建藏經閣,又買西畔地構樓。而寺前臨街之「萬壽坊」 ,則四十二年令趙應璵所建。崇禎十年僧會了凡捨己貲二百金,及募紳衿士民貲重建大雄寶殿、大金蓮座、法身三尊。了凡又同本師祖齡將本房田二百餘畝變價五百餘金。奉令陳函煇命,改建鐘樓於天王殿前東偏,併新山門、天王殿萬壽坊,濬四眼義井,而舊設贍寺香火田二十畝,蓋貲出僧會復置。

皇清康熙十二年,鄭重復建。二十年,令胡必蕃重建。

大殿鐘樓

東塔寺 在東門外巽河北。明萬曆二十三年,令朱邦憲從形家言,以此地當巽,宜建「文峰。」 邑光祿朱正約乃建塔方至三層,未竣而卒。後四十六年,令劉志斌捐俸首倡,合通縣力成之。原香火田一十六畝,皆出自光祿。今田為後人攘去矣。

孤山寺 在邑東北十里。當靖未置縣,隸泰興時自漢唐以來,嘗著靈異,殿宇之設,從來久矣。循山南路而上,路半有坊,曰躡雲。」 舊路頗峻嶄,今改折而西,登層臺,右梵宇,稍南為土神祠。更西折達北,為山門。門東盤石,上有三茅真君祠。門西南高址為仙人臺,古柏數百株,青蔥多蔭。觀音庵在其下。山門左右列俱僧寮,直北向有室,為山之重門。更進,登大崇臺,為山之中址,有殿曰「東嶽行宮。」 明正德十年,王令棨霄建。臺下廡東西向,即殿之翼衛也。殿後高數丈,有廳以恣客遊。廳後突起,復五六丈高止矣,是曰孤山。之巔有樓焉,額曰「環玉」 ,以山在江中故也。令趙應旟書「《定水恒沙表》其上。時董太史元宰適至,趙令之座師也。因乞題額,董為書曰:「海柱峰」 後樓圮扁盡毀,山僧智函更募建之。其柏竹雜樹,皆令易幹所植。

皇清順治六年,邑人陸璿復修葺之。

「護國寺 」 ,在馬洲書院,令陳函煇建。以連年災祲不時,蝗蝻繼起,特建,故名。

釣臺寺 在縣西八里和尚港東。建於明弘治前。後為風潮漂沒,無存。

証聖寺 一名「正聖寺」 ,在縣西二十里范家港。明萬曆年間坍去,續移建於孫祠鎮西,即名東岳殿。寺鐘、鐵爐至今猶存。

古崇聖寺 :在陳公港。宋、元時即有之。《舊志》云:「其遺址旁有僧塔,今亦不存。嗣僧覆茅,以繼香火。」 今住持慧澤稍崇,飾之如制。

鎮海寺 在西沙,去縣四十里。始創於明萬曆戊午,至崇禎年,僧會了凡、同祖師齡奉邑令陳函煇命,捐貲建。

永慶寺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明弘治年建。

皇清順治十六年,重修山門殿,凡四重。

長安寺 在縣西南隅,今廢。

東嶽行宮 一在東新港,柴令喬因故址重建。明萬曆間,坍,乃遷於焦山團,紫微宮之前。邑人陸本魯助田三畝,捐金二百餘。一在隱山團,孫祠堂之西。萬曆年間,因証聖寺臨坍,移建於此。邑人張卿重修,其殿基係本僧自置。

「三元行宮 」 一在祠山殿東北,地一畝六分。一在永慶團,址五畝,田五畝有奇。里民鞠舜建。「天妃宮 」 在瀾港,明崇禎中里人褚氏建,未幾坍毀。

皇清康熙五年,邑令鄭重重建。

楞嚴庵 在北門外,址十三畝,梵宇門廡皆備。明萬曆末,邑人沈其旋為戒衲海門倡建,其墓塔在焉。董思白題其額。

放生庵 在城內東北隅。舊有小池半畝許,乃朱氏廢地。令陳函煇見之,曰:「此中可放生。」 於是邑人朱大楨捐地太學,朱維炯募建庵,請九華僧修琮居之。

一了庵 又名「一廖庵」 ,在巡檢司港西,已坍。今在王都港。基地七畝,皆僧自置。

太平庵 去縣西十五里。明弘治間建,鄭令翹廢。隆慶間,里人復建。前殿、鐘樓五間,後禪室左右有廂。萬曆中重修。

大慈庵 ,在長安團。太學孫培純捐貲建,有香火田二十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