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8 (1700-1725).djvu/46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白雲庵 在邑西南長安團界,明萬曆末建。有香火田一十二畝。

萬壽庵 在邑東南二十五里耿公團,明萬曆二十八年,邑民孫祥倡建。有香火田八畝九分。藥師庵 原係「張公殿」 ,明萬曆初,邑諸生朱肇穆建,後朱侯勳增修,易今名。址二畝六分,在東閘東六里永慶團。

海會庵 在永慶團新港里。民劉鈿建。

淨業庵 ,在孤山團,香火田併基地共九畝。普度庵 ,在孤山團。明天啟末,太學鄭維翰建。文殊庵 ,在新港,逸民張可建。

淨土庵 在孤山南流水港,僧福募邑人秦元超建。

靈雲庵 即「火神廟」 ,在北門外通濟橋畔,明崇禎中建。

永寧庵 在西洪沙浹往港西「崇聖寺,僧恭信、福如建。」

湧蓮庵 在小沙團大港東。

永鎮庵 在西寧鎮西北里許。邑人葉之蓁建。「集福庵 」 在廟樹港。

淨土庵 在天王港楊末橋東。明天啟中,邑人蔡元超建。

如來庵 在東門外三官殿北,基二畝。明崇禎中建。

善慶庵 在東門外秦家橋。

白衣庵 在百家港

大覺庵 在邑東北三十里卜家港東。明崇禎末建。

潮音庵 在江陰黃田港口。明萬曆末年,邑令趙應旟以為渡江而南,無停憩之所,因於港口買地一畝,構小庵,使靖僧居之。靖縣中納其稅,其中香火,皆靖士民供之,有令勿募。江陰今舊址已坍沒,庵移於百步之內,然靖士民之供猶然也。

如來庵 在瀾港新橋西。明嘉靖三年,邑民朱文達建。

萬壽庵 在北門外

真武殿 在北門外二里。明萬曆末邑民楊汝文修。後重建禪堂,請邑令改題為「法藏庵。」 朝陽殿 在西門外直街盡處。明成化十年建,中祀嶽神。崇禎十一年邑人朱家栻重新之。祠山殿 在東門外直街盡處。舊基地二分二釐,門一殿一而已。明末邑人夏起潛謀於眾,於殿後拓地一畝餘,建禪堂,前後五楹,左右廂各三楹。

玉皇殿 凡二,一在邑西南寒山閘旁,基地十畝,山門二間,殿堂、禪堂各五間。明嘉靖中有僧募建。萬曆末重修,題曰「華嚴庵。」 又邑東五里有小庵,亦名玉皇殿,規制差小。

張公殿 在蘇家港。公水神也。邑東坍甚,丞孫京令民迎神於浙之蕭山縣,歸祀之。數月後,民見神燈數百蔽江而來,布滿於祠前。江口自此漸漲,年餘,得平沙十餘里。邑西之民謀曰:「神之靈如是哉!」 因夜往迎神像而祀之於西。未幾,西亦漸漲,於是南北江口皆有張公殿。

總觀音殿 ,不知創自何時。舊《志》:吳赤烏間牛郎建,然無可考,去縣西十里。故老云:明洪武初有四殿,其東、南二殿,壞於潮,邑人乃遷二殿神像同祀於此,故有「總觀音」 之稱。今改名法在庵。地藏殿 凡二:一在東門外三官殿東,基一畝二分,殿門各五間,左右廂各三間。明萬曆四十三年,僧直彩募建,有香火田七畝,僧自置,一在縣西四十里許,民黃晚成同高凌漢倡建香火田二十一畝。

三官殿 「在縣東門外稍北,基一畝六分,明萬曆四十二年建」 ,舊制甚備,後毀。今惟殿三間,兩廂各三間。

烈帝殿 即「鵝雲庵」 ,在北關外。順治五年,邑令高攀龍同眾鄉紳建。

三茅觀 在南門外,胡公祠西基二畝五分。前門三楹,中觀三楹,後道舍二十楹。明隆慶四年建。

元真觀 即紫微宮。舊《志》云:「三國吳赤烏元年建。」 不知何據。明景泰三年,易今額,然邑人猶仍故稱。在縣西南十七里衙前港。正德十年重修,旋坍沒。萬曆初年,遷於草觀音庵之南。

延禧觀 一名「三官殿」 ,在邑西二十五里隱山團。明天啟中,邑簿楊鳴鳳捐俸建復施田二十餘畝,贍香火。

觀音堂 在縣西五里許大河邊,原係陳姓其人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