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12

此页尚未校对

知縣龐時雍增建

鎮西倉 在西城外上河邊,今兌漕處。

丹陽縣治 ,宋在縣市西北。廳事後有堂二,前曰「德政」 ,後曰「琴清。」 軒,一曰「近民。」 兩廡吏舍各十楹,中為樓、戒石。亭之南為儀門,門之南為譙樓,樓之外為亭二:左曰「頒春」 ,右曰「宣詔。」 淳熙丙午,宰章樾創建。寶祐甲寅胡夢高重構。舊有壽堂,在廳事東偏。紹聖中,蘇京出宰,其父丞相魏國公頌歸休,於廳事東偏築堂為壽,故名。兵亂焚燬。紹興十八年,曾孫忠規為令,重建。淳祐七年,金華楊塤為令,有母在焉,又更名曰景蘇,後廢為傳舍。縣圃傍城有臺,曰「滄浪」 臺址枕湖,蘇庠、張夔有詩刻於石。亭二,曰「四照。」 蘇魏公創,暇日讀書其中,曰「清涼世界。」 令陳玠建。荷池在滄浪臺東。又有練光亭在縣城東北隅。湖山勝概亭在「縣城西北隅,久廢。元廳事頹敝。至元甲午,達魯花赤忽辛、尹吳叔堅撤而新之。未竟而忽辛。滿代忻都繼之,始克成。明洪武乙亥,知縣陳克明即宋元舊署,重修正堂、幕廳、儀門、兩廡、譙樓,樓外作旌善、申明二亭。宣德己酉,知縣張友齡重刱。成化己丑,知縣蔡實作榜房十二楹於儀門左右,復刱新堂」 ,為燕休之所。弘治壬戌,知縣張錦以縣後臨湖地曠,帑藏屢警,乃構屋二百七十餘楹,繚以土垣,召貧民居以衛之。又置鼓樓二於東西,公私稱便。

「皇清仍舊治。」康熙辛酉,邑宰吳之彥,因譙樓傾圮捐

俸重建,規制弘敞,備登臨覽眺之勝,額之曰「聲遠樓。」 又重建,申明事于邑治東。

縣丞廳 宋在縣東南二里。明洪武乙亥,知縣陳克明修縣治,并建幕廳居東。今仍舊。

主簿廳 宋在縣東一里。明在縣治西,今仍舊。縣尉司 宋在縣治東雲陽橋南,後改為館驛,徙市河之上。元泰定二年,尉薛天祐重建。明典史廳在縣署東,今廢。每賃民房為公署,保甲苦之。

巡撫公署 明成化己丑,知縣蔡實以縣東濂溪書院廢址改創。後巡撫尚書王恕榜曰「都臺。」 弘治辛酉,巡撫都御史彭禮命知縣高謙購院左民地以開廣之,築亭其旁,扁曰「後樂。」

察院 在縣治東南普濟寺西,因三聖院官基為之。明正統六年,知縣陳誼重建,今亦頹圮。公館 在縣治西,舊為練湖書院。明景泰間,同知金端重建。今廢。

呂城鎮巡檢司 在呂城驛東。明洪武元年建。九年,移置鎮東運河之濱。今仍舊。

包港巡檢司 在縣東七十里包港。明洪武初建。二十六年,移置顧巷。正統九年,知縣呂衡重建。今仍舊。

稅課局 明在縣治東南斜橋。

醫學 在縣治東,即惠民藥局。明洪武十七年建,《保舉醫士》章恆署事。正統間,知縣陳誼、呂衡、訓科蔣宗海相繼重建。

皇清初,為社生占踞。順治二年,邑宰許宸,令醫官蔣

《開先》清出十八年,邑宰王用六重建。醫官何鑒、醫士賀萃徵、蔣漢章倡率起造。

陰陽學 在縣治東。明洪武十七年,令陰陽人冷仁甫世署學事。今陰陽官冷名立,即其裔孫。學今廢。

僧會司 ,在普寧寺後,本邑五叢林僧人輪充。「道會司 」 ,在仙臺觀,今亦各觀輪充。

便民倉 明正統五年,巡撫周忱撥餘米,委邑宰陳誼、丞葛良鼎建倉廒六十餘間,官廳門樓共七間,在縣治東一里漕渠東岸,後移置北門內新橋,今仍舊。

金壇縣治 ,宋建在城西北隅,去今縣治後五十餘步。中為廳事,後有堂曰「修己。」 元大德三年,達魯花赤阿老瓦丁、尹徐克敏重建。堂之東為幕廳,即舊冰玉堂。縣西舊有冰玉堂,歲久敝壞。宋景定癸亥,令魏以得移建於廳事之東,規制完美,有《記》。東西兩廡為吏舍各六楹。中為戒石亭,前為儀門,門之上為敕書樓,兩旁為角門,南數十步為譙樓,樓北為頒春亭。舊有清修亭。宋景祐中,濮陽吳中復登第,仁宗賜詩。其卒章訓以「清修」 故名,尋燬于兵。明洪武庚戌,知縣蔡原臣即元季舊署,重建正堂,而幕廳翼其左。儀門左右有旌善、申明二亭。正廳庚午,周逵重修,增置屋二楹,為退息之所。萬曆六年,知縣劉美復修譙樓,外左右旁房,繚以崇垣二重。崇禎末,燬於「土寇。」

皇清順治二年,知縣胡延年重建正堂三間,川堂二。

間、後堂三間,扁曰「始基。」 康熙十一年,知縣康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