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道,督工成之。康熙八年己酉,教諭王天璧修尊經閣。十一年壬子,教諭談志甃石築牆,重加修葺。二十一年壬戌,知府高龍光允教諭余潛飛、訓導張機請,學前設朱木柵,學後山崖累石築牆,以杜登踐,永護學後龍脈。

宋淮海書院 初在北固山鳳皇池。宋淳熙中,太常少卿高郵龔基先肇議創立,以居淮士之避地者。祕書修撰張琰、工部王大亨、郡守王埜、李迪、總領徐栗相與協成。理宗御書四字,賜為額。元至元中,為甘露寺所并。元貞元年,教授黃一龍重建于儒林里。明初,併入縣學。嘉靖甲申,遷學于壽丘山麓,以其地改為總「鎮府。」

濂溪書院 初在黃鶴山下。宋寶祐中,郡守徐栗建,以祀元公,有堂三,齋二、亭二。「入元為鶴林寺所,并山長徐蘇孫再創于黃祐橋南。大德九年,改置于利涉門內花山下。有元公祠、燕居堂。」 清風書院 「宋范文正公嘗讀書于壽丘山。明正德庚辰,知縣李東即其地建書院,今廢。」 香山書院 ,「明崇禎辛巳,知縣鄭一岳仍淮海書院創建。」

三山書院 :順治戊子,知府趙士冕增修香山書院樓舍,更其名,集諸生較試,時修《文讌》。甲午以來,為駐鎮軍府。

杏壇書院 :在壽丘山。順治丙申,知縣張晉創建。繚垣植杏樹數百株,漸頹圮。

社學 在虎踞門內通衢。明正德九年,知縣桂萼移建于朱方門外內河之東、善濟二坊。學田 ,明嘉靖,尚寶卿楊紹芳捐族人訟田一千二百九畝零,分給府、縣兩學,歸丹徒縣徵比。萬曆四十一年,巡撫徐御史房捐銀二百五十兩,委官買六都民人豐偉田三十五畝,每年稅外額折米麥租銀一十三兩六釐五毫。又置「六都民人薛應良田」 四十四畝,每年稅外額折米麥租銀九兩零八分,各本人子孫世佃,每年徵收租銀,給散貧生及會計供給之用。至

皇清康熙元年十月,內奉學道行提本年租銀二十。

二兩八分六釐五毫。解道賑給。又因佃戶侵占抗糧。隨將前項具詳本府。轉詳本道。歸丹徒縣一例徵比。嗣後楊尚寶田一千二百九畝。撫按置田七十九畝。盡歸縣徵解。

外縣

丹陽縣學 :丹陽舊未有學,宋慶曆四年,依縣治東為之。元豐間,創成德堂。建炎中,堂舍俱燬。紹興十三年,邑宰劉長民結茅為兩廡,吳𦬊重建成德堂。乾道六年,邑宰陳玠撤而新之。淳熙中,廢延陵縣為鎮,移其舊廳事,改成德堂為明德堂。寶慶中,邑宰趙汝驤重葺,扁曰「審是。」 寶祐初,邑宰胡夢高即兩廡為齋,其名有六:曰《求仁》,曰《好義》,曰《隆禮》,曰《尚信》,曰《敬忠》,曰《教和》。外有庫廩、直舍、採芹軒。元至正間,邑宰王元承重修學宮,規制始備。明洪武中,邑宰鄭士源、許子英、董復昌、潘妥相繼修葺,重構明倫堂于殿後。堂左右闢兩齋:曰「日新」 ,曰「時習。」 饌所在堂右觀德亭。教諭廨,在學東。訓導廨二,在射國東。及學西北泮池、倉庫、庖湢咸具。宣德六年,邑宰張友齡、周志義、教諭黃中協心經畫,增華創制,視昔有加焉。八年,邑宰包達、丞陳善建崇文閣于明倫堂後,以貯經籍,又作學門于櫺星門東。正統四年,邑宰陳誼建膳堂號房,邑宰呂衡、教諭陳力莘續完之。倉庫、射圃、亭、膳堂、爨室咸具。又移訓導廨舍于膳堂西,移東西號房于崇文閣後。成化四年,邑宰蔡實廢崇文閣,建明倫堂,又建教諭廨舍。弘治十三年,邑宰高謙于泮池上造石橋三座,闢行路于學宮之左,通接前街,以便經行。繚以牆垣,開廣逾舊。正德十年,邑宰朱方葺之。嘉靖二年,邑宰張惟恕重修。六年,邑宰張《鳳翀》臨學相視,以河流由西直瀉,于風氣非宜。乃鑿渠導湖水遶學宮,使曲折而出,且甃石以防崩潰。南面築三阜列于前,為案山。未幾,鳳翀取為南,御史邑宰谷繼宗成之。十三年,邑宰來汝賢于學門外建左右二坊,扁曰「成德」 、「達材」 、「正誼」 、「明道。」 三十七年,巡按御史尚維持重建明倫堂并齋房廨宇。四十五年,本府通判黃肇署縣事,重建儒學門,并修儀門。隆慶三年,本府同知馬豸掌縣事,修飾明倫堂,開城西水竇,復引湖水遶學宮,重增三阜,建躍龍橋,立坊識之。後又修飾東、西二坊,扁曰「聖域」 、「賢關。」 萬曆十九年,邑人姜寶捐貲,復泮池案山之舊,建坊學門外列登俊姓名。

皇清順治十七年,邑宰賀應旌重建「尊經閣」於「明倫。」

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