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16

此页尚未校对

文廟宋建炎中,學宮被火災,獨廟未燬。紹興十三

年,邑宰劉長民結茅為兩廡。乾道六年,邑宰陳玠重建。咸淳中,主簿楊塤建大成殿。元大德五年,邑宰焦簡修建。至正間,邑宰黃元承重修,廟制始備。明洪武中,邑宰鄭士源暨諸生建大成殿、戟門、兩廡、櫺星門、文昌祠、三賢堂。堂始作於宋初在縣圃,以祀蘇頌、陳東、蘇庠。嘉定間,邑令徐文度遷于學之西廡。寶祐五年,邑令趙與慄改建,增以濂、洛諸儒,而易名曰「眾賢。」 永樂四年,邑宰董復昌修葺兩廡。五年,邑宰潘妥重修大成殿。宣德五年,邑宰張友齡復建大成殿、兩廡、戟門。正統五年,邑宰呂衡鑄銅祭器,肖聖賢像,建神廚廟旁有地靈祠。弘治十三年,邑宰高謙移櫺星門於泮池南,礱石為門,扁曰「雲路。」 嘉靖二年,邑宰張惟恕重新之。六年,邑宰張鳳翀重建。三十七年,巡按御史尚維持重建大成殿并兩廡戟門。四十二年,邑宰李學道重建櫺星門,以石為柱,扁曰「萬代宗師。」 隆慶三年,本府同知馬豸掌縣事,修飾櫺星門及左、右碑亭。

皇清順治十七年,教諭蔣鋋重修聖殿并櫺星門。《康》

熙十二年,教諭蔣士瑋重修兩廡。其廟制:大成殿五間,兩廡在殿前。東西翼戟門在兩廡下。櫺星門三座,在戟門外。碑亭二,在櫺星門左右。泮池在櫺星門外。東西石橋二,跨泮池。啟聖祠三間,在戟門左。

宋濂溪書院 明洪武十八年,邑宰顧信創建於學東,以濂溪裔孫周壽山奉祀,後改為都察院。

皇清康熙辛酉,邑宰吳之彥即義學額今名。「裔孫周。」

煒奉祀

練湖書院 在城隍廟西,邑人潘遵建。明景泰三年,本府同知俞端經畫材費建為使臣駐節之所。因濱湖,故名。

義學在文昌閣右,舊有堂三楹。

皇清康熙二十年,邑宰鮑如鵬修為「義學」,延師設教。

歲給脩脯

社學 明成化六年,邑宰蔡實稟提學御史陳選市民人趙名隙地,構社學於儒學東。大堂兩廡,前後門屋計一十三楹。開拓基址,繚以週圍,牆垣數丈。後移於都察院西,今改為公館學田 ,宋建養士田舊在延陵鎮,凡二百五十畝。建炎中,學燬於兵,為昌國寺僧普成所據,邑宰蘇忠規取田還學。明嘉靖十三年,邑宰來汝賢以「《民豐佑》田」 七十餘畝為學田,養士在胡家店地方。隆慶三年,本府同知掌縣事馬豸踏出羅蕎欺隱民田四十二畝七分一釐,民地一十五畝二分四釐五毫,民塘一畝八分六釐一毫,殷士正欺隱民地塘蕩共五畝零三分九釐一毫,立為學田。今羅蕎田收租貯縣,殷士正田于隆慶二年告陞科學,田僅存虛額。

金壇縣儒學 在縣治東,始建未詳。宋紹興中,邑宰李松重建,朱文公書扁。嘉熙中,增建東西廡及兩堂、四齋:堂曰「修教」 ,曰「集英齋」 ,曰《志道》,曰「成德」 ,曰《修身》,曰「明義。」 元大德三年復修。至元元年,縣尹于淵建觀善堂為教諭廳事。至正三年,縣尹檀讓更修之。壬辰,燬于浙寇。明洪武三年,知縣蔡原臣修建。十五年,知縣郭樹植櫺星門。二十六年,知縣陳英弼重建明倫堂及兩齋,曰《日新》,曰《時敏》。二十九年,縣丞張仕昇修葺。正統八年,知縣劉訓撤明倫堂為東齋,重建明倫堂。齋堂舍宇,咸加修葺。成化中,知縣劉觀重修。知縣張賓繼購地闢門。弘治中,知縣周楫、秦銳相繼修葺。正德中,知縣董相撤櫺星門,易以石。嘉靖五年,縣丞鄧繼曾重修之,構堂六楹,廡十二楹。堂之前為臺,臺三面為甬道,前為崇垣,闢三門,並折而東以達于外。徙櫺星門于內十餘武。鑿泮池為三石梁,週遭植檜數十株。十年建啟聖祠、敬一亭。三十二年重修,萬曆十一年重修。三十二年,知縣邵應禎以學宮地左盈右縮,募地闢門于西。諸生符某以居旁地,助乃並櫺星建石門扁,曰「義路」 ,以與左禮門等。自是,邑西之人文加盛。崇禎十年,署縣事推官雷起劍復建尊經閣於啟聖宮,後知縣李登雲繼成之。

皇清順治十一年,提學僉事張能麟檄知縣趙介重。

修,知縣朱𦶜踵成之。康熙九年,知縣康萬寧、教諭許允成重修。十五年,知縣康萬寧、教諭吳正名重建「禮門」 、「義路」 各一楹於東西甬道。

文廟,在明倫堂前。其廟制:大殿在明倫堂前,兩廡。

在殿前。東、西翼。戟門三座,在正殿前。櫺星門三座,在戟門前。泮池舊在櫺星門內,明嘉靖間移置門外。崇禎間,太學生儲穀重修。明倫堂五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