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3

此页尚未校对

武初重修,更名「鼎新橋。」 弘治壬子,知府鄭傑重修。萬曆辛巳圮,知府徐桓重建。

嘉定橋 在千秋橋南,舊名利民橋。宋淳熙間,郡守錢良臣甃以磚,覆以亭,邑人呼為「錢公橋。」 嘉定初,郡守復甃以石,易今名。俗呼「鎮方橋。」

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清風橋 在嘉定橋南。宋景祐間,郡守范希文重建,俗呼為范公橋。蘇子瞻《懷刁景純》詩有「傷心范橋水」 之句。嘉泰開禧間,郡守辛棄疾甃石長橋 ,在清風橋南。宋嘉定乙亥重建。

通濟橋 在南水門上。元延祐二年,守臣太平因水門舊址創建。蜀楊如山《記》:「後圮。」 至順二年重建。今名南水關。

虎踞橋 在虎踞門口,為郡孔道。明萬曆丙子,知府張純易之以木,春運時撤,民大不便。後知府蘇兆民易以石,更名「泰運。」

迎恩橋 在金銀門外。明成化己丑,知府翟敬重建。弘治乙卯,知府鄭傑重修。

鎮西橋 舊名「拖板橋」 ,在今社稷壇前,大曆二年廢,至順二年重建。明正統中,侍郎周忱、郡守郭濟重建,太常少卿鄭雍言《記》。

皇清康熙初,邑人高拱斗重修。

通阜橋 當金銀門口。舊為板橋,因係衝道。明萬曆時,易以「石橋。」

程公橋 在上閘南。宋嘉定前,已廢。

嘉泰橋 在市東紫金坊。宋嘉泰間造,故名。俗名「真子橋。」 後廢重建,更名「中市橋。」

張公橋 在中市橋北,舊名「湯家橋。」

柏家橋 在張公橋北

懷德橋 在綠水橋南

水䃮橋 ,在丹陽館西。斜橋 ,在積善坊。元名「登瀛橋。」 舊縣儒學東北。大圍橋 ,在乾元萬壽宮北。

小圍橋 在大圍橋西。大圍、小圍以近江,圍岸大小名市河之水皆由此二橋出江。

韓氏橋 在嘉泰橋南

染皂橋 在市南旌孝坊,今刁家巷,上有亭。宋景定中,郡民重建,俗呼「觀音橋」 ,亭廢。明正德六年,楊少保家重建。

火炭橋 在養濟院西

真珠橋 在火炭橋南,俗呼「西橋。」

皇祐橋 在市南坊。明初得《斷碑》於橋下,乃宋皇祐間所建,故名。

朝真橋 ,在皇祐橋東南,以近東觀故名。「石䃮橋 」 ,在元妙坊口,舊橋下有石䃮,今廢。壩子橋 ,在石䃮橋東,舊名「壩子頭」 ,里人建。「折橋 」 ,在清風橋側,受漕水折旋而入市河,今名「小橋。」

新觀橋 在光孝觀西,舊名「社壇橋。」

觀東橋 在光孝觀東

七獅橋 在舊丹徒縣治西,上有石狻猊七枚,故名。俗呼「道人橋。」 橋下有石翁仲二,若道士然。利涉橋 ,在城西。知府潘一桂建,尋易以木,後甃以石,又名「浮橋。」

西園橋 在放鶴門內

關門橋 在登雲坊西。城西舊有西坊門,是橋介二門間,取「關通」 之義為名。

三折橋 在關門橋北,今名「洪濟橋。」

師姑橋 在《三折橋》西北。

紅門橋 在紅門子寨內。

龔家橋 在博馬務巷

圓通橋 在唐頹山後,舊名「土橋。」

水西橋 在水西門

夢溪橋 在朱方門外。水源自圓通溝入漕渠,以沈內翰括居夢溪,故名。宋嘉泰中,郡守辛棄疾重修。舊呼「小橋。」

烏盆澳橋 在嘉定橋東南。

菜市橋 在市南坊,舊「菜市」 所在,故名。

古老橋 在清風橋東北。

蘇公橋 在范公橋東南。

林大師橋 在蘇公橋南。林仁肇廟在橋東,因名。

通吳橋 在長橋東南

臭橋 在通吳橋南

雙寨門橋 在臭橋東,水源發京峴山,過臭橋入長河。

捲蓬橋 在欽賢門外北固山埂下。

得勝橋 在朝陽門口。年久傾圮,順治間重建。「青龍橋 」 ,在雜造局前。

縣橋 在製錦坊。丹徒縣治在此,故名。

胭脂橋 在後「百禮堂」 ,今縣學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