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4

此页尚未校对

小橋 在胭脂橋南

西城橋 在府治西。宋嘉定十五年,郡守趙善湘建。北通郡治,南通餉臺。「官府行其上,行人往來其下。」 今廢。

便民橋 在南水關外,明弘治中建,今為木橋。「昇仙橋 」 ,在城南鶴林寺。相傳緋衣杜鵑花神自橋騰空去。

洗馬橋 在京口驛西。唐太子洗馬陳翌建,故名。

金盞橋 在城西陽彭山下。

柳溪橋 在平等寺前,今廢。

東鴻鶴橋 在仁和門外,俗呼「孩兒橋。」 石欄作孩兒狀,故名。

西鴻鶴橋 在放鶴門外。

香花橋 在鶴林寺前

樂昌橋  、程道橋  、鮑家橋 並在登雲門外。

螽斯橋 在南門外土城下,里人為祈子建。雙和橋 在城西運河邊,邑人程可聘建。太平橋 在北水關內新察院左。係木橋。戴港橋  、柳港橋  、大港橋。

黃泥橋  。「向家橋  。」 韓渡橋。

杜家橋 並在丹徒東鄉。

樊橋   、「澗壁橋  。」 「徒兒橋。」

倒流橋  、洩港石橋 並在大慈鄉。「澗壁」 下濞橋  、「羅木橋  」 、「七里橋。」

樂亭橋  。炭渚橋  。「都里橋。」

蘆定橋 並在義里鄉,下濞樂亭、炭渚,見《圖經》。高資橋 在義里鄉。元延祐五年,邑人蔡杞等重建,吏部主事俞庸記。

皇清順治戊戌,邑人重建,今名「東方橋。」

觀音橋 在澗壁鎮,其上有亭,弘治辛酉修建。「上會橋  」 、烏莫橋 並在高平鄉。

馬公橋 在新豐鎮,跨漕河。舊為明知縣陸夢祖建,名「陸公橋。」

皇清康熙十年傾圮,里人募重建。巡撫都御史《馬公》

祜捐貲以助,因易名《馬公橋》。

永寧橋 在崇德鄉丹徒鎮,跨運河。康熙十九年重建。

東橋 在崇德鄉。內通白兔高山之水。濬河須高築官壩,以防山水陡發。

丁卯橋 在城南三里。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奏請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後人構橋,因名。唐許渾築別墅於其側,渾有《歸丁卯港》詩。明楊文襄一清有「丁卯橋別業。」

顏洲橋  、「開禧橋  。」 波查橋。

車村橋  ,黃水䃮橋 並在崇德鄉丁甪鎮上下二橋   。千秋橋

「張部橋  。」 「劉偃橋  。」 「都灣橋。」

「曲陽橋  。」 《小時橋  》。《蕭子橋》。

呂家橋  、萬歲橋  、臥龍橋 並在洞仙鄉。此鄉舊隸延陵,惟丁甪一橋見《圖經》。

埤城南北二橋 :寨橋  、草村橋 :並在平昌鄉。

上塘石橋 。彭橋   。「白露橋。」

「官塘橋  。」 「楚墓橋  。」 「大地橋。」

「畫師橋  」 、「棧岡橋  」 、劉公橋 ,並在長樂鄉。

西津渡 去府治九里,北與瓜洲對岸,舊謂之蒜山渡。唐李德裕為浙西觀察使,於蒜山渡嚴勒渡邏,即今西津渡也。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五艘以禦風濤之患,各置旗一,以「利涉大川吉」 五字為識,其受有數,發有序,又別浮輕舸,以送郵傳,遂鮮有風波之患。元延祐中,以總管段廷珪言,增船十五,官收船資,以免脅勒。泰定中,革去濫設排岸監渡人吏,尋以船資不便,罷之。明正統間,巡撫侍郎周忱作艦二,僉水工三十餘以濟渡。又甃石堤三十餘丈,直抵江皋,人免病涉。萬曆中,知縣龐時雍遇風禁渡諸船,各立號限,以人數懸榜立石,人鮮覆溺。

石公渡 在定波門外,去府治九里石公山下,渡江至開沙。

高資東西渡 在縣西四十里。東達儀真,西至鐵錠橋。

大港渡 在大港鎮西北渡至揚州苑林村。韓橋渡 在丹徒鄉。宋朱倬詩:「陽溪人喚漁樵動,江上潮平船欲行。」 即此渡也。

甘露港渡 ,唐孟浩然詩:「愁殺渡頭人」 ,指此。焦山渡  。諫壁渡  。丹徒渡。

柳港渡  、大港渡  、水東堡渡。

馬師橋渡 。段固渡  。當江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