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6

此页尚未校对

山城橋 在九曲河上。元至正間,束崇文建。三成橋 在縣西二十里。明永樂間建。

蕭塘橋 在縣東二十二里蕭塘港,又名「顏橋。」 元泰定間建。

東陽橋 在縣東二十八里。

小利橋 在縣東三十五里小利村。宋時建。博望橋 ,在縣東四十里博望村。

曲水橋 在縣東五十里。明洪武間建。

龍巷橋 在曲水橋北五里。明正統間,包港巡檢黎某重建。

馬嘶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在馬嘶港上。大泊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大泊村。元延祐間,中峰和尚建。

丁橋 在縣南七十里丁橋鎮。或云「以丁令威」 得名。

下琴橋 在縣南五十里下琴村。

李莊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李莊村。

楊西橋 在縣東南四十五里楊西村丁義瀆上。亦名「安豐橋。」 元至正間建。

德新橋 在縣南五十里竹塘南,亦名竹塘橋。先有「竹塘橋」 三字,類歐陽率更書法,乃真隱孫淑真之筆也。今無。

道士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白鶴溪上,近太霄觀,故名。明洪武中建。

太華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太華村白鶴溪上。宋祥符間建,明洪武中重建。

迎仙橋 在縣東七十里十四都歸真觀。前唐開元間建。

後亭橋 在歸真觀後,宋祥符中建。

鴻鳴橋 在延陵鎮北,唐中和間建。

虎溪橋 在妙果寺前,明景泰中建。

奈何橋 在九里廟前,又名「九里橋。」

皇甫橋 在縣東南四十里。皇甫冉居此,因名。蔣墅橋 ,在縣南七十里蔣墅村。

閭塘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元符宮莊。東泄橋 在縣西十里,以練湖蓄洩得名。元泰定間建,明成化庚寅重建。

花垾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花垾鋪,明初建。楊巷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

劉泰橋 在縣西十里,明洪武間建。

吳陵橋 在縣西十五里高陵。明洪武間建。成化戊子重建,在吳王墓側,故名。

方瀆橋 在縣東北十八里漕渠東岸。宋皇祐中建。明永樂中重建,後壞,成化間以木為之。福安橋 在縣東北大同寺前。宋延祐間建。福緣橋  、善慶橋 並在縣東石潭村。新橋 在便民倉側漕渠上。明正統間知縣陳誼建。弘治十年知縣高謙復建。

尹公橋 在縣東門外。明知縣尹良任建。天寶橋 在太霄觀西。宋開禧間建,元時重建。芮家橋 在縣東南二十里。元至元間建。西門橋 在西水關外。今圮。

小東門橋 :在東水關外。

大南門橋 :在大南門外。

北門橋 在北門外

草堰南門橋 在草堰南門外。

麻巷門橋 在麻巷門外。

軍家渡  。李莊渡  。何家渡。

《周家渡  》。花家渡。

金壇縣

觀光橋 在儒學前泮池上,又名泮橋。以行者至此得瞻聖賢遺像而景仰其風度,故名。「去思橋 」 在譙樓外。上為陂陀,下為石函,以通行潦。相傳邑人至此則思名宦遺愛名以諷後賢。一名「再思」 ,令訟者至此再思之,可止即止。三思橋 在縣前街南百步許。就街心為陂陀,下為石函,以通行潦,令訟者赴縣至此三思之。文清橋 在縣治東百步,舊名行香橋。宋淳熙中,甃石,改名「惠政。」 淳熙末,知縣張佐率眾重修。端平中,劉文清宰,撤而新之,改名端平橋。後人仰文清之風,因改名文清橋,俗呼「新橋。」 明嘉靖四十四年,橋圮,邑人于未重建。廣二十尺,崇倍之,袤又倍於崇。兩翼以欄與袤稱。下峙樁木,令深密交固,而後臥石為足,洞石為門,層石為垛。清河橋 舊名安定橋。宋端平中甃以石,改今名,俗呼為「大橋。」 元至正間圮,邑人史俊輸千金新之,并甃東南市街。明弘治中又圮,知縣周楫重修。嘉靖間又圮,知縣黃縉重建。

鳳詔橋  、澄源橋 俱在縣城內。澄源廢。醋庫橋 在縣治東。

鍾秀橋 在縣北三里,舊名「懷德橋。」 明成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