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62

此页尚未校对

士時居此。院之北有庵存焉。有柏號「環翠屏」,即其地。陳輔之少時至此,每經歲始去。有《梁父吟》《牛角歌》《悲昔遊》三詩。宋景定三年僧行敏重建。祗園寺 在縣東南六十里東泊,舊名「金園」,唐乾寧六年建,宋治平間改今額。靖康間兵燬,景定間建而復燬。明永樂間僧慧原建。正統中僧普明募里人張衡增建。隆慶初僧慧。《圓金》《募修》。

香嚴寺 ,在雲陽橋北,漕渠東岸。唐天祐九年建,舊名「法果」 ,宋改今名。比丘尼所處久廢,惟石幢尚存。

菩薩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舊名「菩薩院。」 唐寶曆間,僧紹齋建。

妙覺寺 在縣東仁聖坊。舊在經山寺東,宋元祐間建。明洪武中,天童住持自性移額「鼎建。」 正統三年,僧法力募貢原懋、賀伯忱修葺。嘉靖初燬。四十三年重建,又建天妃宮于後。

定善寺 在雲陽橋南漕渠東岸。宋淳祐間,淮僧宗恩建。咸淳間重建。明永樂、景泰間相繼修建,後廢。萬曆間僧正喜移建於尹公橋側。邑人呼為「海會庵。」

妙果寺 在縣東南七里竹村。宋咸淳中,邑人蔣氏子出家創庵,修《白蓮教》,後改為寺。元至元大德、元統間,相繼恢拓,遂為邑中巨剎。後兵燬。明正統元年,僧永昇募眭懋錢萬瑜等鼎建。景泰四年,萬瑜獨修寺前虎溪橋。嘉靖隆慶間,僧淨琳、原達相繼增葺,歐陽元功作塔碑。

智寶寺 去縣二十里,舊名「智寶院」 ,宋紹興間建,明景泰初僧明朗重建。

嘉山寺 在嘉山龍池東。宋紹聖間,僧如用建。明宣德間重建。正統中修葺,歲久頹廢。萬曆間,僧明海與其徒覺澄「告復寺田二頃,山一頃,重建正殿、龍王廟及堂寢、庖湢凡若干楹。」

惠安寺 在縣東五十四里。一名「惠安院」 ,又名「南寺」 ,宋丞相錢氏功德院也。慶元間建,後兵燬。明正統十二年,僧圓聚募建,增置寺田。嘉靖三十一年,僧慧琅、圓壽、明禧重修。

萬善寺 在縣東尹公橋上岸。明萬曆八年,僧正喜募建。初名「海會庵。」 四十二年,敕賜今額,并頒《大藏經》卷。

孝感寺 在縣東北耿岡。宋邵安簡公亢功德院也。熙寧間,敕賜「善慶孝感禪寺。」 僧無業建。明正統間重建,景泰間增建。

慈雲寺 在陵口鎮漕渠西,舊名「慈雲院」 ,宋淳祐間建,明洪熙元年重建。正統間增建。天順三年奏改今額,後燬復建。

法雲寺 在縣東五十里。唐天祐九年建。九里崇福寺 ,在太平鄉。

存心寺 在柵口鋪西。舊名「存心院。」 宋嘉定間建,後兵燬。明弘治八年重建,正德八年改今名。藏經寺 在縣西二十五里,一名「藏經院。」 宋紹興十五年,僧智堅立,今廢。

普慈寺 在仁和鄉崦東村。宋元祐間建。明洪武中,僧智暹建。景泰中修葺。弘治、正德中有僧號白雲靜修其中,建樓曰「白雲樓。」

報德寺 在縣東南永和鄉,今廢。

廣福院 在縣東觀音山。舊名觀音院,晉太康中建。宋治平末賜額「壽聖」 ,隆興中改今名。有鐘,偽吳安仁義鑄,後趙善湘易去。景定間僧祖權重修。元至元中普賢復創。有一碧萬頃亭,亭舊名「湖光」 ,嘉熙間改今名。丞相吳潛書扁,久廢。萬曆間知縣管應鳳重建。又有玉乳泉,陳文惠公堯佐書泉名。明永樂間僧文亮募修。正德時,給事中湯禮敬倡始重葺。

戒珠院 在縣東北蕭塘港北。舊名皇基,梁刺史王僧辯建。按《建康實錄》,梁武帝大同十年幸蘭陵,於皇基寺設齋。又《通鑑》,丹陽弘氏自湘江買木東下,刺史王僧辯証之,以盜沒入上方,為武帝造此寺。父老云:「武帝墓在其下。」 寺有梁碑,僧厭摹擾,沉之塘中。唐名皇業寺,避元宗諱,宋改今名。

復禮院  、旌孝院  、顯慶院。

嘉山、真珠院 並在永濟鄉。

寶光院 在仁信鄉

「古真如院 」 在西門外。

三仙院 在練塘鄉。宋紹興中,僧如顯建。明景泰中,僧明真重建。即孫鍾「《瓜畦》處。」

下莊觀音院 在壽安鄉。

新游院  、《地藏院  》《圓通院》。

夾埤、大聖院 並在太平鄉。

白蓮院  。延壽院  。《廣惠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