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66

此页尚未校对

建明嘉靖間,僧明喜真寶重修。萬曆九年又修,邑令劉美撰《碑》。

給孤庵 在縣西南遊仙鄉,元至正間建。陳塘庵 在縣東十五里,宋至治三年建。南禪寺 一名「法華禪林」 ,在弘化門外迤東一里。順治八年僧語上正智正修建。正殿三楹,禪堂五楹。左為客堂,右方丈,寮舍庖湢畢具。蓮花庵 在縣東北十里北渚蕩上流。明崇禎十年邑人湯允僶等建。準提禪院 在朝天門外東嶽廟右,即「慈雲寺」 之別院。康熙十三年,僧雪林募建,為接待行僧之所。

準提庵 在朝天門外,東嶽廟左。明天啟四年,邑人按察司副使段屬僧鑑潭。且拙建廣惜庵, 在會潮關對河。蜀僧圓湛,初結茅於此,以檢字紙為功德,朔朢誦經焚之,投於河。明崇禎十五年,眾為建庵,沿壕至拱極門。道不一里,其徒明指,復於城闉外建茶庵三楹。

護國庵 在丹陽門外三里,明崇禎十三年,知縣李登雲建。

皇清順治五年,知縣金鍜建。

燕洞宮 在茅山燕口洞,女仙錢妙真遁化立祠之所。梁邵陵王有碑,今不存。唐天寶七年,敕賜宮額。宋元祐甲辰燬,遷句容縣。紹興二十年,復建於故基。

崇禧宮 在茅山丁公山之陽,即陶隱居華陽下館。唐貞觀時,建太平觀,宋敕改崇禧觀。元延祐六年賜名宮。

「皇清副靈官張光福、《道士張克敬》等募修」唐貞觀九

年,賜金壇縣田地、塘蕩七十四頃八十九畝九分八釐。「歷代以來田應納錢糧,七分納官,三分供奉香火。」

太虛觀 在縣南壩之東。唐經略使戴叔倫捨宅為之,舊名「延真觀。」 宋淳熙十五年,改今名。元末廢。明洪武初,道士施得成改建於市東古鎮巷。永樂二年,邑人潘文禮率眾重修。正統間,道會王知遠復遷於舊所。萬曆間,邑人千束募建文昌閣戴公祠於觀左。

皇清康熙十二年重修。

元陽觀 在縣西六十里大茅峰南茅洞之上。唐置,後廢。宋隆興初,吳興道人沈善智穴居五十年,自稱洞主。時有黑虎隨其出入,人皆異之。後韓蘄王夫人茅氏與侍從者來訪遺跡,果見黑虎從道人周旋起伏,因號為伏虎真人。助貲建立殿宇,後改名「沖虛。」 慶元間,仍請今額為觀。唐顧況《遊元陽觀》詩云:「此觀十年遊,靈房千里宿。還來舊窗下,更取君詩讀。」 則知唐以來己名元陽觀矣。

洞虛觀 在縣西五十里陶村,即陶隱居故廬。隱居仙去,遂為觀。初名「仙居」 ,《石記》猶存。宋天禧中,賜今額,從事郭震《記》:至今有隱居丹井在焉。藏真觀 ,在大茅疊玉峰下,靜一劉宗師廬墓處。宋大觀初敕建。

崇壽觀 在縣西七十里遊仙鄉大茅峰下華陽洞南便門之前,即晉真人任敦成道之故宅也。宋元嘉十一年,路太后始建壇宇。太始中,廬陵太守孔嗣之重立,以居道士華文賢。齊建元二年,太祖臨幸,乃敕句容人王文清為館主,開置室宇廂廊,號為「崇元館。」 唐貞觀初,敕改曰崇元觀。天寶七年,李含光奉敕重修,仍取側近百姓一百戶蠲免租徭,長充修護。觀有太極元年左拾遺孫處元所撰碑,字漫滅不可識。宋大中祥符七年賜今名。元至治二年,主觀張嗣貞重修,國子司業虞集撰碑。

乾元觀 在縣西六十里鬱岡山。梁天監中,陶隱居於此創「鬱岡」 齋室,以追元洲之蹤。宋天聖三年,敕改今名。明盡圮,萬曆中重建。大學士王錫爵撰疏。

清真觀 去縣十五里。漢元壽初賜額「望仙」 ,隋大業十三年廢,唐天寶間復建,宋大中祥符中賜今額。寶元間建大殿,前有郗尊師手植檜。集仙觀 在縣東金山鄉。梁大同中初建,隋開皇末廢,唐大曆三年重建。

玉虛觀 在縣西四十里。唐長慶中建,額曰「靈寶。」 宋治平初改今名。

遊仙觀 在縣西七十里遊仙鄉。宋慶元五年,請廢額建。舊在縣西二十七里。

王母觀 在橫堰橋東

沖寂觀 ,在上元鄉。梁徐道士捨宅建,初曰「宗真觀」 ,唐貞元中改昇元。宋大中祥符中改今名。華陽觀 ,在崇壽觀西。梁昭明太子故宅,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