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67

此页尚未校对

鴻禧院一名「福鄉館。」 唐寶曆二年奉敕建,改號「寶曆崇元聖祖院。」 時李德裕供奉孔子、《老子》、尹真人三像于此。宋治平中,賜名鴻禧觀。宣和改賜今額。

報親觀 在登榮鄉,邑人趙友光建。

崇真觀 在南洲,去縣十里。梁大同二年建,隋大業三年廢,唐弘道元年復建。舊名金壇觀。宋大中祥符年間改今額。宋陳德昭有《宿崇真觀》詩。

修真觀 在顧龍山

崇真道院 在縣市東坊。唐貞觀三年建。宋紹興間,邑人李棠臣重建,後廢。明洪武二十五年,道會袁自源重建。永樂間,道會張昌泰又建三清殿、玉皇閣。正統中,道會王與善重修。萬曆中,閣圮重建。邑人王樵改曰「藏經閣」 ,為之《記》。萬曆中,正殿燬。

皇清康熙十五年,重建。

復陽道院 在孝德鄉,宋紹興中建。

佑聖道院 在孝德鄉,宋紹興中建。

上元道院 在大雲鄉

嗣真道院 在遊仙鄉

真武殿 在呂壚。明萬曆中,邑人潘鑑募建。

鎮江府驛遞考        府志

丹徒縣

京口驛 原設於京口閘內臨河,明萬曆七年,知府鍾庚陽改建西城,臨河社稷壇左。

站船一十五隻,該打造銀六百兩。實造十隻,以「乾、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 為號。停造五隻,以抵五年小修之費,免派於民。每年帶徵銀六十兩;丹徒縣銀五百二十兩,每年徵銀五十二兩;丹陽縣銀四十兩,每年徵銀四兩;金壇縣銀四十兩,每年徵銀四兩。

「什物」 ,止給現在船隻,該銀二十一兩。

鋪陳上、中下二十六副,共銀一百六十二兩四錢二分。十年凡三徵之,該銀四百八十七兩二錢六分。中間改置,應有積剩,約以三百五十兩,每歲合徵銀三十五兩。上等八副、中等八副,下等十副。丹徒縣銀一百三十九兩一錢二分二釐,每年徵銀二十九兩九錢六分;丹陽縣銀一十四兩二錢五分六釐,每年徵銀三兩八分;金壇縣銀九兩四分二釐,每年徵銀一兩九錢六分。

轎傘上轎四乘,中轎六乘,茶褐絹傘三把,青絹傘七把,雨傘十六把,絹雨衣十副,坐褥十塊,皮坐褥十塊,蓆簞十塊,皮轎扣十副,紅帽五十頂,黃罩甲十件,扇一十三把。每年共量支銀四十一兩四錢六分。

《廩給》歲用銀一千一百兩,丹徒縣銀一百四十一兩二分二釐,丹陽縣銀一百一兩五分,金壇縣銀八百五十七兩九錢二分八釐。

水夫六百名,共銀一千八十兩。內停造船隻不革夫,均撥幫差。丹徒縣五百二十名,該銀九百三十六兩;丹陽縣四十名,該銀七十二兩;金壇縣四十名,該銀七十二兩。

館夫十二名。丹徒縣「均《徭編》。」

炭渚驛 在城西五十里。

湖州府馬驢額辦支應銀四十二兩三錢二分,並扣鋪陳每年銀四十三兩八分。又扣馬驢價鞍轡、棕蓑、雨具等銀二十七兩六分。俱作支應支用。

館夫五名。丹徒縣均《徭編》:

丹陽縣

雲陽驛 ,初在城內臨河,後以官舫不時至驛水關,夜不得扃城中,因以失事,改遷南門外,今仍舊。

呂城驛 在呂城鎮,後革。

站船一十五隻,該打造銀六百兩。實造十隻,以「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 為號。停造五隻,以抵五年小修之費,免派于民,每年帶徵銀六十兩;丹陽縣銀四百兩,每年徵銀四十兩;金壇縣銀二百兩,每年徵銀二十兩。

什物鋪陳,同京口驛丹陽縣銀二十三兩五分,金壇縣銀十一兩九錢五分。

轎傘上轎二乘,中轎四乘,茶褐絹傘三把,青絹傘三把,雨傘六把,絹雨衣四副,轎圍六副,坐褥六塊,皮坐褥六塊,蓆蕇六塊,皮轎扣六副,紅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