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19 (1700-1725).djvu/7

此页尚未校对

邑人史澄重建。嘉靖中,邑人于未甃以石,又名「鐘橋。」 相傳古有銅鐘,流至此得名。今其鐘在慈雲寺,聲特洪大,以為異製云。

聯秀橋 在縣北五里。俗呼「小橋」 ,邑人于未建。鄭家橋 在丹陽門外三里。武安侯鄭亨故居。沈瀆橋 在縣北三里瀆口。

三淹橋 松子垾橋 俱在縣北三洞鄉高湖。下口橋 在縣北八里。明永樂間廢為渡。弘治間,縣丞毛信重建。

濯纓橋 在縣北九里,北通丹陽之要道,舊名「三里岸橋。」 明永樂初,知縣孫時重修,改今名。弘治癸丑,知縣周楫始甃以石,下為三洞。

覲龍橋 在縣西南二里。舊名社橋,又名「顧龍。」 明太祖經此,改「顧龍。」 永樂間,典史楊孟貫重修。萬曆三十九年,橋復圮。邑人于孔兼捐貲易之以石,改名「覲龍」 ,自為《記》。

見龍橋 在顧龍山南,俗呼為「九里橋。」 明萬曆庚辰,知縣劉美建,自為《記》。

騰蛟橋 在見龍橋西。明萬曆庚辰,知縣劉美建,自為《記》。

周公橋 在縣南十五里,跨錢貲蕩,即舊刁莊渡。明弘治間,知縣周楫始建木橋於上,往來便之,因名。萬曆四十一年,巡按薛貞、邑人史弼、史樹德助貲易以石。

陳塘橋 在縣東北十五里。元至正間,有陳某居柘蕩,出貲建橋,故名。

蓮渚橋 在縣東北八里北渚蕩上流。東通陳塘,東北通柘蕩。舊為渡,人有溺死者。明萬曆三年,里人湯涵春建橋以濟。

皇清康熙八年,其孫諸生湯勵行增築南北岸圩埂。

高四尺許,甃石六十丈,遠近便之。

樂莊橋 宋紹興間,有樂莊頭肇建,因名。思墓橋 在縣東八里,地近左思墓,因名。舊架木為之。明萬曆間,土人易以石。

橫堰橋 在縣東十五里。因灌漕時,築橫堰於此,故名。

下塘橋 在縣北五里

路莊干橋 宋嘉定十五年鄉人臧實建。下墟橋 在縣南一里。宋紹興中李昇建。南戴莊橋 在縣南三里。宋嘉定間臧實建。彭公橋 在縣東五里。鄉人趙禮於宋政和七年建。明萬曆壬午重建,因三水合流,故更名曰「三元。」

通濟橋 在縣南,路接濟川坊。

岸頭橋 在縣東南十里小墟村。明成化中,知縣王和重修。弘治六年,知縣周楫重建。萬曆末圮。

皇清康熙八年,知縣高种之重建,李巽臣《記》。

陸家莊橋 在縣東南金山鄉。

史莊橋 在縣東三都,地有史遷莊,故名。晝錦橋 在縣東八里石碑村。宋紹興中建。時知樞密院湯鵬舉為浙漕,邑人建是橋以榮之。俱在縣東唐安鄉。

許段橋 在縣東三十里堯塘村。宋紹定間,邑東毛庸病,延醫許傳正治之,未效,更延段康年用藥,與許同病,良已。庸具金幣為謝,傳正曰:「某無功,願歸康年。」 康年復辭曰:「某所用劑,不能加於許君,顧病劇則其愈以漸,某適當其時耳。」 亦堅讓不受。乃相與謀曰:「堯塘徒涉者眾,曷以為橋?」 庸建橋,因名為許段橋。劉宰為記。元至元甲午,康年傳正之裔段德潛、許及辰捐貲修之。大息橋  、小息橋 俱在縣東三十里。張巷村。以上俱縣東禮智鄉。

尹干橋  戴莊橋  、陸家莊橋 俱在縣東南金山鄉。

南洲大橋 在南洲村,當白龍蕩下流之衝。明弘治甲子,巡檢陳用明募民蔡方等易石重建。南洲小橋 在南洲埂之盡處。巡檢陳用明重建。

成家橋 在縣南二十里孫莊之前。宋建炎間邑人成氏建,歲久圮壞,明崇禎十年重建。學田橋 在縣南二里近下塘村。地側有府學田,故名。

文昌橋 在縣南三十里王母觀村東。明嘉靖間建,久圮。

皇清康熙五年,兵備僉事,邑人許熙宇捐千金。《里人》

捐四百金重建

新河橋  。「周瀆橋  。」 張店橋。

小孃橋

紙錢標橋 在縣南三十里,地近周侯廟側,過者以紙錢標之,因名。或曰:明以前東壩未築,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