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懷仁鄉。山勢自嵩高山延袤至此,又名「老子山。」 傳聞老子煉丹,頂有紅石,境接盱眙諸山,瀕冨陵湖。泰山墩 在縣東,去馬頭鎮二里許,即漂母塚。後人因墩下有東嶽祠,又名為泰山墩。今陂澤中突兀一丘,遠望如浮翠然。郡治稱此山為「盱泗來龍至此。」 閘局鎖兩河之口,為郡城龍脈關係,水,或不致濫溢者,賴有斯云。
「霍山 在老子山南。形勢起伏,一峰崒然,跨盱眙、清河之間,上有東嶽古廟,為清河南界。」 「仙人洞 在老子山西,洞深二丈許,下臨淮水,四壁如削,宛然石室。」
三台墩 墩為一邑之鎮治,坐中墩左右二墩為輔弼,左形長,右形圓,術家有「龍蟠虎踞」 之論。鳳凰墩 在老子山東嶽祠北。
鹽龐墩 在老子山
白鶴墩 在治西北八十里。相傳有二仙至此,騎鶴飛去。
大清河口 、小清河口 二河即泗水之末流,源出泰安州,經徐、邳治縣西北三汊口,分為二。「大清河在治東北八里,入治西北老黃河口,遶縣北漁溝鎮一帶,出治東北大河口達淮」 ,今淤淺。小清河在治前百五十步,去東入淮。明弘治初,黃河從徐、邳入本河,水遂濁。萬曆二十三年,總漕尚書褚鐵大加挑濬,今始疏通。
三角湖 在縣西北八里。四圍高阜,積雨水泛,則開注於大清河。
費家湖 在縣西南四里。
夏家湖 在縣西北十二里。周圍三里,積潦則泛溢,旱則涸。
北萍湖 在縣東南九十里,通於淮。
張家湖 在縣北三十里,周圍五里,通泗河。萬家湖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西入清河。四鋪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周圍十五里,入淮。五昌湖 在縣東北二十里,入湯家澗。
刀秋湖 在縣東南十里。
南湖 即富陵洪澤之水,與淮河匯合者,地連三郡,廣袤九十里,漁船所集,魚鹽商販趨之,土客之籍,互有厚利。近日堰高水深,漁船散去。富陵湖 舊有溝通淮,宋時富陵戰北之地,今清河之南。明隆慶以來,淮漲已連洪澤,大淮穿其中,採魚船百餘,歲徵料以備魚油、翎鰾之稅。正德年,知府薛𨭉招倈逃亡,改於里甲辦納,聽民自採,弛徵不多而利溥。按《縣志》:在洪澤鎮西,其源出盱眙塘山,山下岡阜重疊,谿澗縈紆,凡四十里,水自高而下,至劉家渡入於淮。
「中河 」 自宿遷駱馬湖引清水,歷桃源清河治,北達安東入海。長八千五百八十五丈。康熙二十六年開以行漕,避黃河之險。
引河 ,自河南帥家莊逶北開小河一道,引淮河之水注河,以絕黃水,內灌者長五百丈。楊家澗河 ,在縣北四十里,通淮。按元脫脫征張士誠於高郵,餉饋不繼,太常禮儀院都事湯遵傾貲接濟大軍粟數十萬斛,因開此河達於淮以餉之。至今屢經河決湮廢,遺跡尚存。黃河 四瀆之一,原經天津衛北入海,後南潰留城,超、徐、邳,亂洸、沂直下,從三汊河東南小清河合於淮以趨海。
淮河 四瀆之一,自盱眙龜山東北流,經治東南三里溝,故平江伯所鑿道,分入通濟閘,以接漕運。其委乃經甘羅城以北,合黃河入海。運河 ,元時故道由郡東入淮,至清口,亦稱險要,故平江伯改自郡西,經清江浦,入本縣七里溝東界,迤南出三里溝達於淮以溯河。
新河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自黃家嘴經魚溝、娘子莊、永興集以東,北達於安東入海。明萬曆二十三年,為「分黃」 而開。今久淤廢。
永濟河 在縣東南運河之旁。自窯灣楊家澗歷武家墩,至新莊舊閘,接運河四十六里。明萬曆九年開,以備清浦之險者。今久廢。
沭河 此沭水之支流,南尾本縣北境,入爬泥蕩,東通漣河者,今淤。
崇河 其源西接宿遷,經本邑《崇河集》,南會沭河,東通漣河者,今淤。
營河 在縣東北十里胡賢口北。其左右皆軍營田,故名。康熙十年,河決七里溝三汊,下流沙澱。漕艘回空者,由新河入營河,南經半邊店,出西營湖,入於淮,即此。
線河 一名「洩河」 ,自地藏庵後至金家湖,舊有小河一道,以洩治內之水。又自金家湖迤東北達蔣家湖,至浪石之東,入呂家蕩,出九衝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