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15

此页尚未校对

程子河 在縣南七十里,接泗州地界,與馬牙湖一脈隨在,異名。

赤鯉湖 在縣北七十里,通漣水,入於河。《八景》云:《鯉湖夜月》。

倉基湖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大莊湖 在縣東南三十里。

邵家湖 在縣西南七里。

靈城湖 在縣北十五里。相傳楚靈王幸此。西湖 ,在縣西五里。

白馬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

谷莊湖 在縣西南四十里。

馬牙湖 在縣西五十里。

佃湖 在縣西南六十里。傳云「石崇開以灌田。」 水晶湖 在縣東北四十里。

柴林湖 在縣西二十里。

龍溝 ,在縣北二十里。

張泗沖 ,在縣東北三十里。

伍家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

拖犁溝 在縣西北五十里。《傳》云「石崇拖犁者長湖 」 ,在縣西十五里。

銅盆蕩 在縣東北七十里。

蔣溝 在縣西十五里

五里溝 在縣南五里

三里溝 在縣西六十里。濬溝者常得兵器。明正德時,水沖出石砲如斗大。相傳靖難兵起小河口大戰,此鎮乃下營處云。

湯家溝 在縣北七十里,湯福新所鑿,南通淮河,北距沭陽,東達漣水。今壅塞。

黃家嘴 在縣東十五里。

沙港嘴 在縣東南四十里。

路家嘴 在縣北十五里。

尤家嘴 在縣南四十里。

真君井 ,在縣南二百餘步。大旱不涸,水泉甘冽,相傳劉真君所鑿。

沭陽縣

萬山 在縣東北五十里,萬山先生讀書處。建陵山 ,一名張倉山,去縣西北一百里,其脈自馬陵山來,東西狹,南北長,接連海州。山東上多陵埠,其北隅十五里為由吾洞。

神山 在建陵山之南,去治西七十里。

塔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界宿遷縣。

荻丘山 ,在縣西八十里。

宋山 在荻丘山南五里,去治西八十里。曹蕩山 在縣南五十里。

韓山 ,在縣東北六十里。昔韓信追項羽至此,故名。山南有楚王廟。

孤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脈自海州大義山來。南岡 ,在縣西南十里。

棗子埠 在縣南二十里。

扎扎埠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石灰埠 在縣北四十里。

沭河 源自青山、瑯琊、東莞,由馬脊崓諸山合流而下,經縣入大湖,分派入海。《職方氏》謂「其浸沂、沭」 是也。蓋浸為水受歸之處,沭故青之浸也。縣在沭之北,水北曰陽,故名沭陽縣。

後河 自張家溝分流而北,至王家莊鎮二里許為陳卯河,又北為北下河,又東為漢坊河,又東北入于海,為邑之主河。

前河 即馬坊河,自張家溝分流東下,由城南折入東南,會老鸛汀大湖,冬春則涸。每於張家溝築堰,使支流不下後河,則前河之水可通舟楫,官民便之。以上係沭水正流。

新挑河 自太平橋分流廟頭鎮,行至儀鳳蕩,通漢坊河,下桑墟湖入海。

蔡家莊河 自漢坊河分流,下桑墟湖,通海州,以上分沭水之上流。

上寺鎮河 自縣河分流而東,通下埠橋入大湖,冬春則涸。

十字河 自南河分流,東入大湖,今塞。

蒲溝河 自南河分流東入大湖。今泥塞,僅存溝形,以上分沭水之下流。

橫溝河 在縣東北。原以洩水流廟一帶下窪之水,通下埠橋。明嘉靖年間,知縣張士奇嘗一治之,一方稱利。今復淤塞。

張家溝 ,即「沭河分處,去治西五里。」

梁子溝 分流下山家蕩,去治西十五里。虞姬溝 在縣西黃家集三十五里,上有虞姬廟,西七里許有虞家宅。

生流溝 在縣南七里

高家溝 在縣東北十里,通大湖,接安東界。大荻溝 在縣西二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