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四十一卷目錄

 淮安府部彙考一

  淮安府建置沿革考

  淮安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淮安府星野考

職方典第七百四十一卷

淮安府部彙考一

淮安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

本府

《禹貢》揚、徐之域,兼入青州。春秋屬吳,後屬越,後屬楚。漢初為楚,後隸臨淮、東海、瑯琊東漢屬廣陵郡、東海、下邳國,三國屬魏,為臨淮、廣陵二郡地,後又于贛榆置武陵郡。晉為下邳國、臨淮、廣陵二郡,又分廣陵置山陽郡,又以淮北為北徐州。劉宋屬臨淮、廣陵、下邳、東海。淮陽既失淮北,于此置北兗州,自是至梁,皆為重鎮,復于鬱州立青、冀二州,後兩淮多入于魏。東魏、齊、周踵置郡縣,或仍舊稱,或標新制,或南名北易,或北號南更,數州之間,煩悉不可覼紀。所署州縣,歷今不改者,東魏置海州。北周置邳州,置沭陽。隋開皇間,廢山陽郡為楚州。大業初,又併淮南為江都郡,淮北為彭城、下邳、東海三郡。唐初號「楚州」 ,天寶初,改淮陰郡,屬淮南道。其隸河南道者,為徐州、彭城郡、泗州、臨淮郡、海州、東海郡。彭城置宿遷縣。唐末為楊吳所有。五代後周取之。南唐陞順化軍。宋以淮陽一軍隸京東東路,其楚、海、安東三州、清河一軍則隸之淮南東路焉,置清河縣。金以海、邳分隸山東東西二路,改置睢寧。元至元中,陞淮安路,轄山陽九州縣,屬江北淮東道,置桃園。其邳州及屬縣,轄河南歸德府,屬河南江北道,統隸河南江北行省。明改淮安府,兼淮之南北,改安東為縣,又以邳州自歸德來屬,領州縣共十一。

皇清因之,隸江南省「江蘇布政使司。」領州二,縣九。

山陽縣:附郭。

漢射陽縣地,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晉改置山陽縣,又置山陽郡,以境內有山陽地,故名。南北朝、宋、齊俱因之。梁省縣存,郡屬北兗州。北魏郡縣俱復舊,隸淮州。隋廢郡,置山陽縣,隸江都郡。唐仍為縣,屬楚州,後屬淮陰郡。五代南唐順化軍。宋端平間,置淮安軍,又改縣為淮安,後復山陽,屬楚州,又析置新城縣。元因之,省淮安等縣入山陽,屬淮安路。明淮安府治。

皇清因之,編戶一百二十里。

鹽城縣

漢鹽瀆縣,屬臨淮郡。東漢屬廣陵郡。晉義熙間,置鹽城縣,屬山陽郡。南北朝、宋、齊、梁俱因之。北齊改射陽郡,立懷恩縣。陳復鹽城,更立鹽城郡。隋廢郡,存鹽城縣,又立射州,尋廢,縣屬江都郡。唐屬淮陰郡。五代南唐屬泰州。宋初屬淮安軍,後山陽郡。元屬淮安路。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九十一里。

清河縣

漢曲陽縣,以在淮曲之陽名。晉至唐,俱泗州清河口地。宋紹興中,屯重兵于此。咸淳末,置清河軍及縣。元至元中,省州存縣,屬淮安路。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安東縣

漢襄賁昌慮縣,屬東海郡。魏晉因之。南北朝東魏置海西郡,襄賁縣如故。隋初郡廢,改為漣水縣,屬東海郡。唐置漣州。貞觀初州廢,以縣屬泗州。宋置漣水軍,尋廢為縣,屬楚州。入金,歸宋,屬寶應州。景定初,升安東州。元安東州屬淮安路。明改安東縣,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里。

桃源縣

漢至五代宿遷桃園鎮地。宋屬淮陽軍。初入于金,後置淮濱縣,屬泗州,後廢縣。元初復置桃園縣,隸淮安路,後訛「園」 為「源。」 明屬淮安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八里。

沭陽縣

春秋郯子國秦郯郡地。漢厚丘、陰平、僮三縣地,屬東海郡。東漢因之。三國魏建陵僮地,又置下城,隨省。晉郯、厚丘地,屬東海郡。南北朝宋置僮縣,屬南彭城郡。梁置潼陽郡。東魏置沭陽郡,轄懷文縣。北周併為沭陽縣。隋因之,屬海州。唐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