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0 (1700-1725).djvu/24

此頁尚未校對

縣申其學開濬,民甚便之。天啟二年,黃河衝決,水泛沙積,遂成平陸,舟楫不通,邑人困乏。泗河 ,在縣西北七十里,即《禹貢》所謂「泗濱浮磬」 也。源有四泉,出山東泗水縣西南,過彭城,經下邳入于淮。後因黃河南涉,遂兼併之,而泗河之名不存矣。

泇河 ,在縣西北七十里。

合湖 在縣西北七十里。合沂水南入黃河,故名。近葛嶧山,又名「葛湖。」

楓山湖 一名「陶河湖」 ,在縣東北三十里。潼河湖 在縣東南四十里,由找溝東入小河。白塘湖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隱慝湖 在縣西北五十里。

蔡上湖 在縣西北三十里。

五龍湖 在縣南二十五里。

龍塘湖 在縣西南二十里。

白龍溝 在縣南一里

西白蓮溝 在縣東北三十里,入小河。

葫蘆套溝 在縣北一里,入小河。

三里溝 在縣東

五里溝 在縣東

找溝 在縣東南二十八里。

泥溝 ,在縣西三十里,入小河。

戚家溝 在縣北十三里,入小河。

東白蓮溝 在縣東北三十里。

郭家溝 在縣西二十里。

史家溝 在縣東北十八里。

芹溝湖 在縣東二十里。

水利附

本府。山陽縣附郭。

石閘 在新城北。明洪武十年建,今廢為水關甎閘  。南鎖壩 。宋運糧由此至洪澤入淮。明洪武十年,開菊花溝以通舟楫,此閘廢。「仁」 字壩 、義字壩 ,俱在新城東門外。《東北目》城南引湖水抵壩口,外即淮河,遇清江口淤塞,運船經此,車過壩東縴路,西則城基。

智字壩  、信字壩 相聯,禮智壩舟楫通行。清江壩 在府西北三十里清江浦之東。明正德六年開,遇清江口淤塞,即經此達淮。然近歲瀕連,水患淹築,轉移不常。

滿浦壩 在府北門外四里。地接窯溝版閘,歲澇不常,長堤為障。

南鎖壩 在府西南一里,往寶應路。

禮字壩 新城西門外

鹽城縣

廣惠䃮 在縣治東門外三里。舊捍海潮,名「白波湫。」 遇運河水溢,則自此決之入海,以殺水勢。每歲夏秋,海水溢入運河,則又傷田苗,尋築,尋衝決。宋淳熙六年,教授劉煒攝邑,始甃以磚石,名曰「廣惠䃮。」 紹興五年,知縣徐挺之重修,後又壞。明洪武二十九年,主簿蔡叔瑜重修,今又壞。大通䃮 在縣治北門外三里。明洪武二十九年,主簿蔡叔瑜創建。

岡門鎮堰 自岡門至新河,轉至侍其汊,皆有古堰。每歲春塞秋開,以便灌田,民獲其利。徑口堰 ,在縣治西二十一里岡門鎮西。東臨運河,西達馬鞍湖,以通商賈。

侍其汊堰 在縣治西北一百里。歲旱則塞之,以資灌溉。遇潦則決水流入射陽湖,注于海。捍海堰 在東門外一里。范文正公築以捍海。今名「范公堤。」

清河縣

惠濟閘 在馬頭東南七里溝,舊名「通濟閘。」 明嘉靖年建,引淮水以達漕運。後閘底淤墊。

皇清康熙二十三年,新鑿漕河,于迤南三里更建閘。

座為新運口。閘名「惠濟。」 今現行漕。

永濟閘 在甘羅城南太山墩北,與惠濟閘相望,亦通漕運。康熙三十四年新建。

康濟閘 在治東陶家莊右,康熙三十四年新建。

廣濟閘 ,在治西仲家莊左。康熙二十六年建,舊名「仲家閘」 ,三十三年改今名。俱在中河。雙金門閘 ,在廣濟閘北鹽河內。康熙三十四年新建。

小閘 在雙金門閘北。康熙三十四年新建。新莊古閘 ,在治東北五里淮河東岸,今廢。洪澤古閘 凡三座,在洪澤鎮。宋魏勝運糧至洪澤,出閘入淮,即此。今廢。

八里莊古閘 凡三座,與洪澤閘俱在運河內。「運河壞,平江伯陳瑄即八里莊故道疏濬,以通舟楫。」 官廳三間,廨舍一所,在清河境內,久湮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