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113

此页尚未校对

《益井 》,在天門山,邑令孫重光題。

噴玉泉 在河泊所

《石交泉 》在涼樓寺南余家屯。

龍潭 :源出龍岡山。其水皎潔如月,故稱龍潭皎月。

梧桐湖  、《土形》湖 :俱在永固湖南。

時村湖 在梧桐湖稍西。

青莊湖 :在羅里山東。

山西湖 在縣西十二里,匯西南諸山之水。蘇家湖 ,在縣東南八十里。

英州泊 ,在縣西北五十五里。一名「鴈門泊。」 朱珊泊 ,在縣西北十五里。

牧馬泊 在縣西北七十里。

姬村泊 在縣東北十五里。

爛石礡 在縣東十二里。

梧桐陂 ,按《水經注》,「陂側有梧桐山。」 陂水西南流,逕相東而南注於睢,睢盛入陂,陂盛入睢。鄭陂 ,按《水經注》,在蕭相之間,黃初中,鄭渾為沛郡太守,患水興陂,比年大收,民刻石號此「雙橋陂 」 ,在浮綏湖北,姬村湖南,民田窪成陂變湖。

汳水新渠 宋紹聖中,縣令張惇疏鑿,避水南伏道口,北鐵窗孔 。元馬徹里、《禦水全城》。岱西堰 在縣西十里。

白米堰 在縣東南二十里。其泉源出白米山下,西北流經都仁鄉,引灌稻田,俗呼「嶂山米」 ,以此。

碭山縣

芒碭山 今在河南永城縣界。按《史記》及《漢書》,「高祖微時,隱於芒碭山間,上有雲氣,呂后與人俱求得之」 ,即此。今縣治在芒碭山之陽,保安山之陰。

靴尖阜 ,在縣西二里,有土窿然屹起,遂名。「黃河 。」 繞縣西北五十里,東北二十里。

禮河 在縣東十八里。元季韓林兒倡義,父老送至河陰。既別,林兒俟父老半涉,乃於河滸稽首,父老不能答,故名。

陳霜口河 由虞城縣至汪家口分為二,汗漫若湖。明嘉靖二十六年,知縣王紹元於汪家口築堤一道,又為「月堤、順水堤。」

滄浪井 在縣北一里,在滄浪廟內。天旱取水,禱輒應。

新匯澤 在南郭外。河徙成澤,南北可二十里,東西四十餘里,經冬不竭。明隆慶二年,知縣戴偉鑿渠疏洩,尋湮。六年,知縣王廷卿更開新渠,以蘇昏墊。按:碭山地勢,窪仰低下,屢經水患,地浮淤沙,雖節經濬鑿,遇漲率易。故河渠之名,變遷不常。

鴈池 李白與劉碭山秋夜泛舟同飲,易名華池。按《舊志》,碭無山,縣以山名,故入「芒碭」 ,亦本其舊治也。《新志》有虞山、戲山、狼牙山、磨山、鐵角山、平頂山,恐不如「芒碭」 之確也。碭,河渠多淤,《新志》止四見,黃河,「鴈池」 則書之。若汴水仍附於黃,芒碭澤仍附於山,不必條列其原見《舊志》者,猶稍存以備考焉。

豐縣

東華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週亙十里,多奇石,有紫苔色。矗屹而門,巇嶔而谷,森若部署言東以別西也。按《縣志》,三峰岧嶢,聳秀異常,漢高命名東華與西嶽並前山。山巔石皆四面方平若几案。危巖前出,徑數丈,下可避風雨。稍西削壁千仞,藤蘿皆倒垂。又西為華陽洞,洞深杳莫紀極。洞口有巨石蹲立,類拱護者。盡西洞口東向,中可坐數人,蓋石室也。循山巔而北,降巳復升。中峰突起,皆巨石攢倚,插漢礙日,有自然石級,可以登躡。迤東峭詭連延,望若百雉羅生,草木多不能指名。「西石」 狀稍平,有巨石中劈一線,直至根柢下,巨石承之若槃,又不相粘連,亦奇觀也。後山當徑,忽夷衍,似虎丘之千人石而小東石林錯出,若展翠屏。《舊志》:「山陽多奇石,矗屹巇嶔,森若部署。其洞有五:曰會景,曰虛白,曰碧寒,曰太元,曰太乙。」 又云:「奇蹤異狀,錯出於青林叢莽之間,殊為幽勝。」

白駒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相傳漢高祖與鄉人憇會。唐有崔生隱此,自號「白駒山人。」 明嘉靖間,黃水始沒。

「嵐山   」 、駝山 、華山之二巒也。五洞已湮。至明嘉靖丙午,縣令葉烓出之,今復湮。

泡河 在城北百步許。源接單縣,循沛東入於泗,有橋,今廢。

濁河 在縣南五里許。一名「白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