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115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卷目錄

 徐州部彙考二

  徐州城池考

  徐州關梁考

  徐州封建考

  徐州公署考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卷

徐州部彙考二

徐州城池考         州志

本州

徐州城池 始建年月莫考。自唐堯封大彭氏。按《古蹟》,城內有彭祖故宅、樓館洎井,而大彭山下距今城三十里。秦末,項羽立楚懷王,建都於此。劉宋刺史王元謨稱為「城隍峻整。」 後魏刺史尉元亦稱為「險固。」 宋熙寧間大水,知州蘇軾增築各門子城。元置武安州,移城於東南二里許,今廣運倉地是。明洪武初,復修舊城。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三尺,基廣如之。三面阻水,獨南可通車馬。壕隍深廣各二丈餘,堞凡二千六百三十八,角樓三,鋪五十一。為門四:東曰「河清」 ,西曰「通汴」 ,南曰「迎恩」 ,即古白門;北曰「武寧。」 嘉靖四十年,黃河洶湧蕩激,勢決西門,城幾潰。萬曆二年,水溢大漲,浸城過半者三月,城又幾潰。兵備副使舒應龍、協謀知州劉順之,環城外刱置護堤口,又于東南堤建金門閘,北接南隍,洩堤內注潦於南門外木橋,在南者易以石,捍導周詳。歷至十八年,城中又大患積水,兵備陳文燧開支河引洩,至今賴之。四十二年,參議袁應泰重修四門,各增箭樓。更門之名:東曰明德,南曰「奎光」 ,西曰「威遠」 ,北曰「拱極。」 天啟四年甲子六月初二日甲申,河決奎山堤,夜半壞城內外,人民溺死者不可勝紀。兵備副使楊廷槐同署州事,河防同知司乃疆請遷于南二十里鋪,時估費八萬金,已經興役十餘月。會刑科給事中陸文獻疏徐城六不宜遷狀,得旨遂罷。崇禎元年,兵備布政唐煥修復舊城。七年,參議徐標繼補葺之。三面鑿池,南北增築敵臺四

外縣

蕭縣城池 ,古蕭國城。宋時河決,乃南徙縣治,築城仍與舊連,年深久圮。明正德十一年,知縣王隆即南故址,增築土城,周四里許,城外浚壕為門四,曰「木榮」 、「金英」 、「朝陽」 、「拱極。」 嘉靖乙亥,知縣孫重光各門為樓,更名東曰「楚望」 ,西曰「秦觀」 ,南曰「朝宗」 ,北曰「拱辰。」 萬曆二年,水漲,城幾潰,知縣宋偉多方障禦。歷五年夏,城沉,知縣伍維翰遷于三台山之南,即今城。

碭山縣城池 ,金遷城于魚山保安鎮。興定間,避水遷之。其地猶有石刻「碭山縣」 三大字,及儒學櫺星門石柱並存。今在永城縣境,元還舊治,即今所無城。明正德八年,知縣李金創築土城。嘉靖壬戍年,陷沒于水。萬曆戊戍年,又沒于水,僅存遺址。知縣熊應祥改遷舊治西里許土城,磚堞建門四,各有樓。東曰景雲,西曰「瑞洛」 ,南曰「永保」 ,北曰「企寧」 ,迄今用為保障。

豐縣城池 舊城,莫究其始。考《史記》云:「秦始皇築厭氣臺於此,後鑿城內四隅,為四大池。」 則是城已始於秦之前,周九里許。明正德十三年,知縣裴爵於城外為護隄。嘉靖五年,河決城陷,知縣高祿遷于華山。二十一年,知縣李崇信增拓城址,改築土城,高丈許,周六百一十二丈。為門四,各有樓。南曰阜民,北曰拱極,東曰「望魯」 ,西曰「通汴。」 三十一年,知縣徐蓂從民議,復還故城。三十四年,知縣戴輔始修四門:東曰「啟元」 ,南曰「大亨」 ,西曰「美利」 ,北曰「肅貞。」 更築護隄,亦彷裴所築之舊云。萬曆二年,知縣吳文光重加補築。歷今猶崇固焉。

沛縣城池 ,古沛國。舊城廢。元至正間,孔士亨據其地,築小土城,周二里有奇,久圮。明嘉靖二十二年,知縣王治創築土城,周五里,高廣各二丈,隍深廣如之。為門四,曰永清、會源、恒休、「拱極」 ,有《記》。二十五年,知縣周涇壘石更修,改門之名:東曰長春,南曰來薰,西曰永清,北曰「拱辰」 ,增建雉堞臺鋪。萬曆二年,知縣倪民望重修,迄今歲葺城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