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120

此页尚未校对

年,副總兵馬孟驊仍舊基建今署。

皇清順治二年,副總兵周維墉增修。

都察院 在城東隅。先為彭東書院,明嘉靖二十六年,副使王梴建。三十一年,添設撫營都御史王璣因拓改察院。三十二年裁,仍稱「都府」 ,久廢。

東察院 在城西南隅。明洪武十一年建。成化九年,知州陳廷璉重修,今兵道署是。萬曆間,東察院在東門內,後改為中使都府,又改為兵道。水沒後,修復舊城,仍建為察院。今改儒學,以舊學為察院。

西察院 在城西北隅。明景泰六年,知州宋誠建,後改為「參將府」 ,即今總兵署是。萬曆間,西察院在兵道署後。副使袁應泰從士論遷儒學干左衛即今舊學,將西察院易為左衛。

南察院 在城西南隅。明正德中,為南公館,監倉內臣居之。萬曆元年,知州劉順之改為察院。二十二年,添設河防府,改為府署。

陰陽學 ,在州治前東。明洪武三十一年建,典術一人司之。

醫學 在州治前東。明洪武十七年建,典科一人司之。

僧正司 在開元寺,明洪武十五年設,今重修。永福倉 舊在州左,明洪武元年知州文景宗建,隆慶三年改為學。戶部主事朱光宇、知州章世禎即舊學地建倉,水沒。

預備倉 明天順七年,知州王敘建,有廒五,水沒。崇禎十年,知州李宗奇建于州大門內福神祠前。有斗級。今並廢。

兌軍倉 舊在城北三里濱河,明宣德年建,萬曆三年移南關堤內,水沒。

皇清順治七年,兵備副使張兆熊、知州佟遵道於城。

東門內建今倉

廣運倉 在城南二里許,東鄰河干,即元武安州故址。明永樂十三年,為漕運轉輸建。成化中,改令各軍徑兌,直達轉輸,遂罷。正德前中使司之。嘉靖初,裁中使,而部使督如故。中央有會計堂,有魚池,有記。沒于水。

皇清順治二年,郎中陳嘉蔭剏建「南廒」一座並樓房。

倉神祠:大門周圍危垣。

《濟留倉 》四一在呂梁,一在境山,一在黃山村,一在趙團山。

養濟院 原在舊學旁。明成化九年,知州陳廷璉以逼近聖宮,改城西北隅,患水。隆慶三年,知州章世禎遷城東隅。萬曆三年,知州劉順之重修。久廢。

《濟眾堂 》二,一在河東驛前,一在呂梁洪,以賑濟饑民。

安樂堂 在城東南隅,以濟「遠方貧病者。」 俱明永樂十年建,併久廢。

外縣

蕭縣治 ,原在舊城,宋遷城東隅。嘉祐間,知縣梅逸治東建「清心亭。」 元末燬。明洪武初,主簿劉瑜建,正德七年燬,十二年知縣王隆重建。萬曆五年河水沉沒,知縣伍維翰遷今治。中為正堂,堂前為箴石亭,東西列各吏房。科亭之前為儀門。儀門外左預備倉,右囹圄,又左為土地祠、寅賓館。又右為總鋪,前為大門。大門前為屏壁,左申明亭,右「旌善亭」 、正堂、後堂。又後為知縣宅。縣丞署 在正堂左,今裁。

主簿署 「在正堂右。」

典史署 在縣丞署南

察院 在縣東五步。久廢。

公館 在縣西北隅

陰陽學  、醫學 俱在縣治西北,明洪武十七年,知縣宋予建。

濟留倉 在縣內。明景泰元年,知縣柳新建。預備倉 五一在縣治東,一在樂善鄉,一在都仁鄉,一在孝義鄉,一在仁壽鄉,並明正統五年知縣趙珣建。今悉廢。

養濟院 在縣西南隅

「濟眾堂 」 在縣西北街。

惠濟堂 在縣東,並明永樂十五年建,久廢。碭山縣治 在市中,唐宋前悉治此。金興定間遷之。元復舊治,末年燬。明自洪武至正德、嘉靖屢遭燬圮,遷至《小神集》。嘉靖四十四年,知縣崔元吉復還舊治。隆慶六年,知縣王廷卿修葺之。中為正堂,東西列各吏房。科前箴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左土地祠,右囹圄。又前為大門,正堂後為後堂,《左庫樓》,又後為「知縣宅。」

主簿署 「在正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