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史署 在正堂左
察院 在縣治南。明隆慶間,知縣熊應祥遷儒學東。
小公館 在西門內
陰陽學 ,在縣治大門左。
醫學 在縣治大門右
預備倉 四一在崇教坊,一在大彭社,一在趙九社,一在浮溝社,並久廢。
常平倉 ,知縣朱之揚建。
義倉 、社倉 :並明萬曆間建。
養濟院 、惠濟堂 並在縣治西,久廢。濟眾堂 在縣治東,久廢。
豐縣治 。宋治平三年知縣關景仁建,有鳧鷖亭。元末燬于火。明初知縣傅時重建。嘉靖五年沒于水,知縣高祿徙治華山。三十一年,知縣徐蓂復舊治。萬曆二年知縣吳文光重修。中為正堂、左庫、右典史。廳東西列各吏房。科前為箴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外東土地祠、總鋪,西小憩亭、囹圄。又前為大門,正堂後為穿堂,穿堂後為後堂,東北為「知縣宅。」
典史署 在正堂西北
察院 在縣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徐蓂改為儒學。三十九年,知縣胡《乂心》「遷儒學于縣治東南,仍即其地復建察院。」
公館 在縣治前,久廢。
陰陽學 在縣治前
醫學 在縣治東。二學並明洪武二十八年,知縣馬奉先建,俱久廢。
預備倉 四,並久廢,今重建。一在縣治西北。水次倉 在縣漕河岸,久廢。
養濟院 在縣治西北。明嘉靖三十一年,知縣徐蓂重建。
濟眾堂 、惠濟堂 ,並久廢。
沛縣治 ,元以前在城西北隅,漢沛廷即此。元季燬。明洪武二年,知縣黃忠信徙城南隅。永樂十一年,知縣李舉賢重修。嘉靖間毀于水,知縣李時修葺,有記。中為正堂,左龍亭庫,右典史廳。前為箴石亭,東西列各吏房。科西房科後為獄箴石亭。前為儀門,儀門外左福神祠,右預備倉。前為大門,正堂後為後堂,東為庫樓,又後為「知縣宅。」
縣丞署 在正堂左
主簿署 「在正堂右。」
管河主簿署 在縣丞署南。
典史署 在主簿署南
察院 在縣治東。明永樂四年,知縣常瓘建。萬曆間圮于水,知州李汝讓改遷今地,有《記》。夏鎮公館 在新河西岸黃華亭街北。舊為營田倉,今改公館。
七山公館 在縣西南三十里,改營田倉為之。里仁集公館 在縣東南三十里。
廟道口公館 在縣北三十里。
沙河公館 在縣北五十里。並明萬曆二十四年知縣羅士學建。
劉家堤口公館 在縣治南三十里,羅士學建。「皇華亭 」 在河西岸,明隆慶元年建。
君子堂 在皇華亭後,工部主事王煥建。陰陽學 在南門內,明洪武十七年建。
醫學 在縣治前,明洪武十八年建。
稅課局 :在縣治東北。久裁。
僧會司 在龍泉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濟留倉 在縣治儀門外,今廢。
水次倉 在縣治東一里河南岸。
預備倉 一在北門外,一在泗亭鄉,一在漢臺鄉,一在千秋鄉,一在廣戚鄉,並廢。明嘉靖知縣王治建一倉於縣治內,周涇建一倉於縣治後。養濟院 舊在縣治南,明景泰三年知縣古信建。萬曆三十七年知州李汝讓遷治北,久廢。廣濟堂 在舊驛南。
孚惠堂 在泗河岸。並明景泰三年建,久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