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17

此页尚未校对

年,知縣李昇徙大成門。正統九年重建講堂、齋舍。明年復建尊經閣於講堂後。十三年,知縣孫禮重修講堂、齋廡。大成殿、櫺星門、泮池、石橋、明倫堂、射圃、觀德亭、倉庫、神廚、牲所、文昌、集賢諸祠,改「時習」 「啟蒙齋」 為「進德」 「育材。」 天順元年,知府王恕、同知蔡堅、劉蘭、知縣王士謙重修。成化十三年,教諭彭道蒔植松槐,森蔭堂廡。嘉靖元年,知縣李文瀚建會饌堂三間於明倫堂東。二年重修櫺星門及宮牆,諸圮敗者立「科第題名碑記。」 四年,巡按御史李東毀元妙觀,以其地界入學基。巡鹽御史張珩亦撤文昌祠,改祠名宦、鄉賢。六年,鹽法御史雷應龍毀諸淫祠像,知縣周寵以其銅造祭器。七年,鹽法御史李佶、朱廷立相繼捐帑贖重修學廟。工部分司主事戴鯨特倡議改建,遂請於漕撫都院唐龍,令知縣王皞督遷明倫堂於

文廟右建「尊經閣」 於廟後,規制愈宏。九年,易像為

木主。十一年,奉詔立「敬一箴亭」 并《五箴》註勒石。亭在尊經閣前,凡七碑。十二年,教諭王鑾、知縣艾夔請於督學御史聞人詮、發公羨,建講堂五楹,并教諭正衙于明倫堂後。十三年,縣丞楊廷獻奉制建啟聖祠于廟東。二十六年,知縣雷亨復改建明倫堂于廟後,遷儒學門于櫺星門之東。四十三年,知縣沈喬楠以諸生議請于撫按兩院、諸監司,共得公帑二千緡,及鄉宦、生員、諸國子生合捐貲若干。復遷廟及明倫堂、尊經閣於舊址,櫺星、戟門、廡舍悉從改築。更「進德齋」 為「居仁」 ,育材齋為「由義。」 儒學門內為省牲所,稍北為啟聖祠,次為敬一亭。又北為名宦祠,為鄉賢祠。改教諭衙於廟廡西,凡三重,南向。次為兩訓導,衙制如教諭,俱面南。隆慶元年,知縣申嘉瑞重甃泮池,于櫺星門外,改橋門。度泮西地百步餘為射圃。泮東地百步餘,建青雲樓四楹。前為堂三間,面鑿橫沼,方廣約十二丈。萬曆乙酉,遷學宮於資福寺,即大雄殿為大成殿,仍其前巨浸為泮池。樹櫺星門于泮池內。殿後建明倫堂,堂後建尊經閣。東偏南為教諭衙,稍北建啟聖祠,西偏南為訓導衙二,稍北建名宦、鄉賢祠各一。儒學門在櫺星門左,青雲樓又在儒學門左。東引淮水入泮,造石橋跨之。其門斗房宇,亦以僧舍相換。二十六年,知縣蘇守一重修,移廟向稍東,造柵欄,于屏牆外建東西二坊,曰「騰蛟」 ,曰「起鳳。」 學後培土山。四十年,知縣歐陽照修學宮,建文昌閣于巽方,扁曰「奎光。」 天啟三年,知縣牛翀元修儒學,改建坊名曰「金聲玉振。」

皇清順治九年春,揚州江防同知李淮、教諭左《國林》。

率諸生捐費重修。十年,兩淮運副朱懋文捐諸商公費,重修「明倫堂。」 知縣牟文龍以提學僉事張能鱗檄修學宮,葺「居仁」 、「由義」 二齋。康熙四年,知縣胡崇倫、訓導丁亮重建「居仁齋」 ,并葺明倫堂。五年,教諭舒文燦捐貲築宮垣二百餘丈,葺大成殿暨兩廡戟門,增教諭衙左輔屋三間,宮牆內外遍植桃李柳數百餘株。六年,教諭文燦建啟聖祠于敬一亭故址。是年冬十一月,巡鹽御史甯爾講捐俸一百兩,暨教諭舒文燦合捐俸重建東廡新櫺星門并儒學大門。二十三年,邑紳許松齡、監生吳愛同捐貲重建明倫堂五間,重修「居仁」 、「由義」 二齋。二十八年,重建大殿五間。三十二年,知縣馬章玉捐貲重修奎光樓三層。

學田 明隆慶元年,知縣申嘉瑞置城內小教場田地、城外濠水田,每年租銀四十四兩一錢九釐五毫二絲,徵于佃戶,貯縣庫,聽候督學支給生員公費。此後又有新置田四處,本學付佃收租:西門外五十畝;北門外十四畝,五里鋪三十畝;舊江口一百二畝。至今仍存。

泰興縣儒學 在縣治東,踰隆興橋,西臨小河,即舊城河也,始不可考。宋紹興間重建。元季火于兵。明洪武二年,呂令秉直建。永樂間王令政修。正統間,典史周略、教諭祝敬修建明倫堂及戟門、兩廡後主簿盧昱、柯彬、典史丁全、教諭陳經琢石甃橋。邑令林翹修櫺星門,隆令琦築兩垣。縣丞潘鎮、郡丞李紱相繼買地建學門及教諭、訓導宅于戟門之東。正德間,邑令鄭浙鼎新之。北徙大成殿,距櫺星門二十丈許。兩旁為祭器庫,翼以兩廡,前為戟門。戟門之東西為名宦、鄉賢二祠。祠前為碑亭,亭南為泮池,池有三橋:大成殿俊為明倫堂。堂左右二齋:東曰潛心,西曰養正堂,北為射圃,後為土山。明倫堂後為會饌堂,今廢。嘉靖八年,頒御製《敬一箴》。署教事泰州通判汪瑛建敬一亭于會饌堂後。九年,改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