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18

此页尚未校对

成殿曰

先師廟:戟門曰「廟門。」 十三年,朱令箎建啟聖祠于

明倫堂東,建敬修所、敷教堂及號房三十楹于街南,指揮使張錦、太學生張鏞所讓地也。今所與房俱廢。改射圃亭曰觀德亭,今廢。隆慶元年,邑令許希孟移二碑亭于泮池南,拓泮池地,增櫺星門石柱二,曰《江漢秋陽》。撤敷教堂房,鑿大池為鶤化池,建浴沂亭。朱令南雍竟其工,亭今廢。池成,甃以石,署橋門曰「淮海。」 萬曆四年,劉令伯淵建二坊於學之兩旁,名曰「騰蛟」 、曰「起鳳。」 建二亭于池左右,為諸生憩息之所,今廢。高令桂、陳令繼疇相次重修,改「騰蛟」 、「起鳳」 坊曰「興賢」 、曰「育才」 ,典史張大紳董其事。十六年,段令尚繡改淮海橋門曰「天池」 、鶤化門。池南為屏。崇禎間,諸衿請引外河水東西開導,匯入鶤化池,造櫺星樓于櫺星門左,今廢。東、西柵門,立坊曰《禮門》,曰「義路。」 移教諭、訓導宅于尊經閣後。

皇清康熙十二年,御史季振宜倡諸紳士捐貲重修。

殿廡堂閣,丹雘維新。二十五年,教諭荊子邁于署後筆架山下濬池種蓮,名曰「紺寒池。」 築臺山上,多植梧柳,名曰「光霽臺」 ,與郎家潭書帶橋互相掩映。又題堂額曰「君子堂。」

書院 在縣城內東隅。明天啟間建,今廢。社學 五處一在城東朝陽橋西,一在城南文明橋南,一在城西濟川橋北,一在永豐鎮巡檢司西,並邑令朱箎建。一在口岸鎮慶元橋東,彭令祥建。

學田 明嘉靖十三年朱令箎建,置田六百五十畝,坐落王家港四隅,立石為記。田為江潮齧沒,萬曆間陳令繼疇丈量,僅存一百七十七畝九分二釐,後俱坍入于江。天啟、崇禎間,孟令名世、田令見龍相繼續置瑞像寺、余家廟、周光祖、邵榮、楊枝喬、諸匡、秦家港等田,共計四百八十五畝四分。內秦家港田八十三畝荒。

學租 、學田出辦折價銀一十九兩六錢八分六釐。

高郵州儒學 「在州治東九十步。宋至和二年,知軍事邵必始建武學以處多士。除教授一人、學錄一人。慶元二年,知軍事陳鞏重加修葺。開禧二年,郡守林伯成以舊制規模狹小,撤而廣之。元末兵燬。明洪武元年,知州黃克明重建儒學。十七年,同知彭蠡重修。天順三年,學正吳志尹、訓導王建募義官王文中輩,建」 講堂三楹于明倫堂後,今廢。天順四年,義民周全又大修。弘治九年,知州程憲於街南購民居,闢杏壇,通濯衣河。正德五年,同知沈賚重修明倫堂。隆慶二年,知州趙來亨命鄉省祭王體、耆民夏新「改明倫堂為五間,東西各建庫三間,進德齋八間,修業齋」 八間。隆慶六年,知州范惟恭廣杏壇地址。王體夏新移泮池于杏壇,尋復改入櫺星門內。池上建磚橋一座,名「躍龍橋」 ,今廢;亭一間,名「躍龍亭。」 崇禎間,復移于杏壇舊址。壇前門三楹,門左右建官舍各一區,移學前屏牆于濯衣河南岸。學左築青雲臺,建青雲樓。學右有忠孝祠,今廢。

先師廟:居學宮之中,為殿五間。嘉靖十三年,知州

徐誥重建。東西廡各十二間,知州范惟恭重立。舊有像,後改用「主。」 前為戟門五間,臨街為櫺星門三座。櫺星門左為學門,門之直北四十步為題名碑亭,亭折西為義路,又折北四十步為明倫堂。堂在殿後。堂東為東庫,即進德齋;西為西庫,即修業齋。堂後為御製敬一、箴亭三間,亭後為尊經閣五間。嘉靖三十一年,知州查秉直建,今廢。閣後有上阜,高丈餘,上有「仰止亭。」 郎中徐捷建,後改為啟聖祠。由明倫堂甬道折西為禮門。門折北十餘步為學正宅。宅有門,有廳,有寢室,有廂房,有書房。隆慶五年,學正施之蕃修葺。宅前兩旁為號舍十二間,今頹廢。又前為饌堂三間,饌廚一間,神廚三間,宰牲房一間。學倉一所,在饌堂前,今廢。宅西為射圃,圃內有「觀德亭」 三間,圃存亭廢。學門內路東為訓導宅二所,有門有廳,有寢室。學宮東有李公祠房三楹。崇禎間廢祠變價,因偪近學宮,改為儒學官署。

皇清順治十四年,知州吳之俊、學正詹尹吉重修殿。

上重置「石欄。」 康熙二十年,學正余恭、訓導鮑鴻請于州牧李倍茂、河廳聶文魁重修。

興化縣儒學 舊在南津里滄浪亭上。宋天聖間,知縣范仲淹建。元末燬于兵燹。明洪武三年,知縣徐士誠始改建文林里,面南城,背市河。嘉靖三十七年,知縣程鳴伊修葺。

先師殿:舊名「大成殿。」 東西廡在殿兩翼,舊各三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