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19

此页尚未校对

景泰三年,知縣崔時雍增為五間。泮池有橋,名曰「步蟾橋。」 橋前有屏,有坊,榜曰「泮宮。」 成化戊子,通判魏銘建。四周繞以柵欄,今用磚壁間之欄。東西有坊,曰「聖域」 ,曰「賢關」 ,內題曰「龍翔」 ,曰「鳳翥。」 儒學門在大殿東。明倫堂在大殿後。前有軒,堂內鐘鼓各一。魁字門在明倫堂中。李文定廷擢第一,易「金」 字。進德齋堂東翼。修業齋堂。西翼,義路門堂。東門,禮門堂。西門,敬一亭即後堂址。嘉靖九年知縣楊愷奉旨建。尊經閣在敬一亭後。嘉靖元年知縣曹輻建。文昌祠在學門內東,舊號房地。啟聖祠在訓導宅後。土地祠在進德齋南隅。名宦祠舊在觀德亭前,今移戟門左翼東。鄉賢祠舊在啟聖祠後,今移戟門右翼西。射圃在禮門外。洪武二十五年,詔闢射圃,賜諸生弓矢,并立演武廳,後廢。明末重闢,今復廢。省祭所在射圃旁。教諭宅在敬一亭西。宅門在明倫堂後。觀德堂即演武廳,今為朋樂堂,屬教諭宅內。訓導宅初在舊鄉賢祠西,後移啟聖祠前。舊號房地,今俱廢。文昌閣明萬曆十九年,知縣歐陽東鳳于學宮東南附城為臺,建閣其上,高出城表。《相》者云:「龍首昂,文運昌。」 今廢基尚存。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程起鵬重修大殿、兩廡二十。

三年,復加修葺,煥然一新。

社學 明正統四年,詔「郡縣每里立社學二所。」 興化七十二里,共一百四十四所。舊《志》止存其四,一在廣福寺西,一在廢稅課局,一在永興倉東,一在北門外。今漸次俱廢。

學田 計田八百四十九畝,在縣東戴窯莊。每歲租草千束,銀十六兩。

學租 。學租本遠年寺觀及城近壕隙地,居民所佃住者。明萬曆三年,知縣李安仁查申督學御史李,陞租送學,每歲徵租銀七十三兩六錢六分,為貧士婚喪油炭公用之費。至十四年,督學御史房乃命立石,以示久遠。嗣後知縣歐陽東鳳親率申明亭老人估勘等則,為地共五千三百八十五丈有零,折田八百九十七畝五分一釐二毫,每畝歲納租銀九分,計徵租銀八十兩七錢七分六釐,申呈督學御史柯永為定例。今彙解學道支銷報部,無有贍給貧士者矣。「水租 」 ,居民佃占水面者別有租,歲徵銀十三兩,額給貢生路費銀六兩,餘則每年元宵用以採買大成殿及兩廡啟聖諸祠、明倫堂并兩衙齋燈燭。

寶應縣儒學 在縣署南,廣惠橋之西。宋嘉定間,知縣賈涉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王驥、訓導朱撝循復故址。六年,知縣李恢、訓導于會修。二十八年,教諭李順增拓基地。永樂十四年,教諭顧凱重葺。正統七年,知縣朱瑗更建。後知縣龍準、曾瓚、韓立、黃敖、徐祺相繼增建。嘉靖十八年,知縣宋佐修。三十六年燬於倭。三十七年,通判姜壽、知縣蔣遵正修葺。四十一年知縣李瓚增建。四十二年,知縣陳可大重修。大成殿三間,東西兩廡各十間,祭器庫一間,神廚一間,戟門三間,泮池並橋、櫺星門三間,啟聖祠三間,文昌祠、名宦祠、鄉賢祠、射圃廳各三間,明倫堂三間,「博文」 、約禮齋各三間,敬一亭三間,科第名碑亭一間,號房十間。萬曆時,教諭孔承先廣學前街,改儒學門為三間。又因署縣事,于宅後建尊經閣。後知縣韓介、耿隨龍相繼增修,益恢廓之。移泮池於戟門外,周三百步。韓介請於巡按御史,改小南門曰「迎秀」 ,盡買學前地為衢達迎秀門。

皇清順治十四年,邑人朱爾遠、胡克濟等,督工重修。

社學 二:一在府館西街南,舊在委巷內,明嘉靖三年,巡按御史李柬憎其僻隘,命知縣劉恩以民人仲還地易之,重建,今圮。一在通濟橋南街東。五年,知縣聞人詮即廢稅課局名之,今廢。學田 在八,淺者三百畝,明萬曆三年,知縣李淶置。在磨旗墩者。

皇清康熙二十五年,知縣徐翴置。

學河 自躍龍關引運河之水,堰而為渠,入城注愛蓮池。又自愛蓮池穿渠,經櫺星門東入市河。明嘉靖四十三年,知縣李瓚開,後知縣韓介、耿隨龍相繼疏濬,別濬一河,從廣惠橋折而西,環繞城中,曰「玉帶河。」

泰州儒學 在州治南。唐置吳州,始建學,至元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州張遇林即故址建。如皋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北,南唐保大十年建,即今中禪寺地。宋紹興初,遷于縣西南。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縣謝得珉創建。十一年知縣劉若衡增修。十五年知縣周鼎改建。正統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