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2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五十六卷目錄

 揚州府部彙考四

  揚州府城池考

  揚州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五十六卷

揚州府部彙考四

揚州府城池考        府志

本府。江都縣附郭。

揚州府城池 ,自春秋吳王夫差城邗溝、楚王熊槐城廣陵始也。其後漢、吳、晉俱為廣陵。自齊、梁迄陳,為南兗州。隋復為廣陵。唐為揚州,亦名邗州,城皆無異。周世宗命韓令坤築小城於揚州,周圍二千一百八十丈。宋因之。明初,僉院張德林鎮守揚州,以兵後人稀,因宋大城西南隅改築,僅周九里一千七百五十七丈五尺,厚一丈五尺,高倍之。設門五:南曰「安江」,北曰「鎮淮」,西曰「通泗」,東曰「寧海」,又曰「大東」,東南曰小東。各門有甕。城內有盤詰廳,樓櫓、雉堞、警鋪,敵臺相望。南北水門二,引官河貫其中,曰「市河。」其新城經始于嘉靖丙辰二月,時以倭寇,用副使何城、舉人楊守城之議也。起舊城東南角樓至東北角樓,周十里,計一千五百四十一丈九尺,高厚與舊城等。城樓五,設門七:南曰「挹江」,鈔關在焉。又南為便門,東南曰「通濟」,東曰「利津」,東北為便門,北曰「鎮淮」,又北曰拱辰關。北亦為便門。南北即舊城壕口,為二水門。東南即運河,為壕北壕引水注之。是役也,都御史陳儒,御史吳百朋、崔棟,同知府吳桂芳、石茂華先後任其事,何城有《記》。萬曆二十年,知府吳秀浚西北壕,甃以石堤,增城堞三尺。二十五年,知府郭光復甃石壕未竟者四百餘丈,增敵臺一十有六,而郡城屹然足恃焉。崇禎十一年,鹽法太監楊顯名駐揚,因流寇震鄰,自柴河口起至寶帶河,開浚壕溝十餘里,累土為城,縻費金錢數十萬,今盡毀坍矣。瓜洲鎮城 在縣南四十五里,為瓜洲鎮城,東西跨壩,周一千五百四十三丈九尺有奇,高二丈一尺,廣半之,城門四,便門一。瓜洲故無城,宋乾道間,始築南北城,後廢。明嘉靖丙辰,以倭寇,復築焉。按:「瓜洲」 ,江都屬鎮也,故附於後。

外州縣

儀真縣城池 ,自宋乾德中陞迎鑾鎮為建安軍,築城一千一百六十丈,為門者六:東曰行春;西曰延豐,今名「望都」 ;南曰寧江,今名「澄江」 ;北曰「來遠」 ,今名「拱辰。」 又闢濟川、「通闠」 二門,周圍凡五里三十步。嘉定中,郡守李道傳以真州當水陸要衝,商民繁會,居城南者十倍城中,乃建議請築東西翼城,會遷官未果。其後守豐有俊築東城,袁申儒繼築西城。至十三年,運判兼守吳機始盡築兩城,睥睨樓櫓悉有法,為重壕千一百餘丈。寶慶中,守上官《渙酉》復改築浚河,而兩翼之形勢始備。明洪武初,知州營世寶、同知戈文德因宋「翼城故址增築之,凡九里二百四十六步,高二丈四尺,上闊五尺五寸,為堞三千六百二」 十有奇,建城樓四,戍鋪四十有三,是為今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師儒,每門甓甃二十七丈有奇,高與舊城準,下闢重門,捍禦稱便。

泰興縣城池 :宋舊城殘於寇。紹興間,金兵逼揚州,知縣尤袤增築土城於外。俄北兵至,以有城不得入。明弘治間,知縣原秉忠立四門:東曰「寅賓」 ,西曰「迎恩」 ,南曰「南薰」 ,北曰「拱極。」 嘉靖十三年,知縣朱箎增建延薰門於濟川橋西,復因土城故址而經度之,計一千二十丈。三十四年,倭入寇,巡撫都御史鄭曉奏城揚州「屬邑。知縣姚邦材奉詔築城,周延七里,計一千三百五十三丈,高二丈五尺。闢四門,東曰鎮海,西曰阜城,南曰澄江,北仍曰拱極。其小西門,居民自具工費。請於鄭公,報可,名曰『通濟門』。」 西水關在阜城門南。五城門外各建弔橋,內週馬道,外環城壕。工甫訖,倭薄城下。土人於城上射倭,殺二人,倭遂遁去。崔桐、張𦒎俱有《記》。四十年,署縣事高郵州同知奚世亮添建北水關。四十五年,知縣許希孟添設五門,內重門井,建樓於北水關之上,扁曰「應魁樓。」 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陳繼疇增建敵臺四十一座,益浚城內外壕焉。

高郵州城池 有新舊二城,今之城即宋舊城也。周圍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