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顧公祠 在城隍廟右,祀郡人顧國寶。

唐公祠 在西門長壩,祀知州唐虞泰。

彭公祠 在鹽倉壩,為知州彭士聖立。

王公祠 在沈家原,為知州王宜亨立。

茅公祠 為總兵茅生蕙立。

柳公祠 為總鎮柳同春立。

曹義勇祠 :在《山路》關王廟內,祀曹頂。

殷節婦祠 在山路

寺觀附           府志

本府。江都縣附郭。

天寧寺 在府城大東門外。東晉時,有梵僧佛馱跋陀羅來此譯經,多著神異。時右衛將軍褚叔度特往建業,請謝太傅安捨別墅建寺焉。宋時孚禪師在寺,聞鼓角聲悟道,作《頌》曰:「三十年前未遇時,一聲鼓角一聲悲。如今枕底無閒夢,大小梅花一任吹。」 又傳柳毅捨宅為寺,寺有柳長者像。元末寺廢。明洪武十五年,設僧綱司於此,僧道彝重建。

法雲寺 在府城大東門外運司前。晉謝安領揚州,出鎮廣陵,建宅於此。後移居新城,其姑謝氏就宅為尼,寺名「法雲。」 安所植雙檜,唐時尚存,張祜、溫庭筠俱有詩。

石塔寺 寺舊為蒙因顯慶禪院,本慧照寺,唐乾元中名木蘭院。王播少孤貧,客木蘭院,隨僧齋粥,僧厭苦之,飯後擊鐘,播題詩曰:「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闍𥟖飯後鐘。」 後二紀,播出鎮揚州,向所題已碧紗籠矣。播續云:「三十年前塵土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西方寺 在府西北四望亭北。唐永貞年間建。明洪武五年,僧普德重修。

旌忠寺 在府治東南。相傳即梁昭明太子文選樓遺址。陳太建間,僧顗公改為寂照院。宋隆興間,改功德院,崇祀鄂忠武王岳飛。咸淳間,賜今名。李穎《寓旌忠寺》詩:「此地真蕭寺,相傳文選樓。棲禪教夢穩,借榻愛鐘幽。僧熟常留鑰,茶香獨洗甌。不知門外路,歌吹日悠悠。」

興教寺 在大東門外瓊花觀南。宋淳化間,僧智恢建。明永樂間,僧深信建千佛閣。彭繩韶《再到興教寺》詩:「再扣禪扉花影重,相逢老衲款從容。舊題不用紗籠壁,當日原無飯後鐘。」

藏經院 在新城地藏庵西,法僧宗理建。明萬曆間,太監魯保請藏經頒寺,賜額「萬壽」 ,有碑。天啟間,僧鎮滿建毘盧閣、戒臺於後,有翰林姚思孝碑文。

地藏庵 在地藏院東,宛虹橋西,僧然顯修。太平寺 在城南揚子橋,唐貞觀間建,明嘉靖間僧圓早修。

《東隱庵 》在新城興教寺旁。

廣蔭庵 在新城蔣家橋。明萬曆間,僧性融建。「寶樹林 」 ,康熙元年,僧智光建。

建隆寺 舊在城西二十里西華臺。按:宋太祖親征李重進,以御營建寺,所御之榻留焉。後有僧建殿崇奉,名「彰武殿」 ,請降御容瞻仰。景德二年,命中使前往安奉,朔朢州郡率官寮朝禮,王禹偁、郭玉俱為之記。建炎初,寺廢。嘉熙三年,更剏於壽寧街,今天寧寺後。寶祐間,賈似道鎮揚州,復新彰武殿,重葺其寺。明洪武間,僧行堅重建。

大明寺 在縣西北五里,即古栖靈寺,又曰西寺,以其在隋宮西故名。寺枕蜀岡,舊有塔。《大觀圖經》云:「隋文帝仁壽元年,以誕辰詔海內清淨處立塔二十所」 ,此其一也。後以燬廢,明天順間復建。

鐵佛寺 在縣東北大儀鄉。相傳即二十四橋故址。本唐楊行密故宅,捨宅名光孝院。宋建隆間,鑄鐵佛於此,因名。殿後有雙檜。宋元間物,上竦無枝,取其皮爇之如沉香。上方禪智寺 在縣東大儀鄉,一名竹西寺。寺側有蜀井。按明魏尚書驥《上方寺碑記》云:煬帝嘗夢夜遊兜率天宮,聽彌勒佛說法。既寤,遂以離宮施為寺。《魏記》在洪武間,記寺蹟甚詳。萬曆四年,運司崔孔昕重修,《魏碑》廢為砌石矣。

皇清初,兵火盡成瓦礫,止一殿巋然。順治十七年,商

人汪灌募建山門。宋蘇軾《蜀岡送李孝博詩》碑,在上方寺,斷仆已久,元楊維楨猶及見其墨澤。寶勝寺 ,在縣南楊子橋。唐貞觀間建,後為江水坍沒。明指揮李鎧、僧太虛遷於城東三里棘林寺。

山光寺 在灣頭鎮,前臨漕河,隋大業間建。先為煬帝北宮筮,得山火《賁》卦,惡之,以宮為寺,因名「山火」 ,後改名「山光。」 內有九院,今并廢。唐張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