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1 (1700-1725).djvu/54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入內地,騷擾郡縣,始由山東、淮北轉掠浙、閩諸郡,遣使詔諭不止。于是築海上備倭城,置戍兵,而如皋掘港始設備倭軍,營堡斥堠與通、泰諸所並列矣。揚子江上自九江,下至通州,海門數千里,江「南北遠者數十里,近亦十餘里,中隔洲渚,港汊叢雜。諸奸宄亡命竄伏其中,伺間為劫,商旅船多被劫掠,甚則賊殺公」 吏不顧。在揚州境者,黃天蕩、孟瀆河,其要害也。海濱故饒魚鹽,群不逞之徒規私販,利厚,輒張高桅巨舶,出沒怒濤駭浪中,什伯相聚,恣往來而誰何。永樂中,以根本重地,于近海設水操軍以萬計,都御史督之,自九江抵蘇、松、通、泰,凡地方緩急寇盜鹽徒為患,聽其調兵擒捕。蓋督臣兼綜江海諸務,事權為至重也。正德中,薊盜劉六、劉七寇齊、魯間,轉掠河南襄陽,遂率眾東下,泊狼山,欲自通、泰登岸。時通州城危急甚,夜半海颶大作,賊舟覆溺多死者,遂乘勢盡殲之。其後倭貢使相挺起變,而大猾汪直、毛海峰等橫行海上為亂,犯如皋、通州,猝薄揚州,被殺及溺死者數千人,盡燒燬鹽堆而去。五六年間,海濱焚蕩,千里蕭然。自是沿海益增置營戍,設將總領。通州掘港、大河周橋、揚州、儀真及三江口、瓜洲諸兵將自江達海,分汛地、列戰艦,而倭始寂然不復窺伺矣。

皇清定鼎以來,海上餘孽屢入重地。己亥歲六月,乘

潮,突犯內江,南掠京口,北破瓜洲、儀真,未幾,大創而去。更為善後計。是年冬,

特命少保楊捷以總兵鎮揚州。尋移捷山東、又 命塞《白理》代之。一時壁壘精嚴、江南北倚為長城。繼

以京口設重鎮,裁撤揚州軍,而沿江一帶墩堡錯置,與南軍互為犄角,綢繆具無遺策。自是「海不揚波」 焉。

通州狼山大鎮 ,明設四寨,曰「大河口,曰斜角嘴,曰徐稍港」 ,曰「石港。」 分十營:曰「壯捷,曰壯武,曰鎮遠,曰旌忠,曰《濟武》」 ,曰《登庸》,曰「平定」 ,曰「忠節」 ,曰「興義」 ,曰「威武。」 散在城之各隅,以副總兵提督狼山等處,與海防道相策應,統轄狼山掘港、周橋、大河守把等官。舊設水陸兵丁八千餘人。

《皇清戡亂》底定,酌用舊制:額設副總兵一員、守備一

員、把總六員,兵一千二百名。烽堠無警,兵民相調。越數歲海氛不靖,大艦數百突至狼山,溯江而上,直逼省下。于是狼山復改為總鎮,增立三營,添兵三千人。其大河營調防贛榆,而于右營派撥防護。由是瀕江相望,南北上下千百里,奠安如磐石,永固如金湯。而前此守禦之官軍,僅充旗甲,供起運,領以千總官土弁,皆置不用。大河營 在海門縣境內,初無城堡。明倭難後,巡鹽御史崔棟題築正場及蘆便倉二堡,東西相望。嘉靖間,設大河把總一員,領兵一千名。萬曆裁汰。

《皇清》設守備一員、兵二百名防守。

「通州所轄阮家圩墩馬路。沿江沿海起,至宣家壩墩止,共墩臺五十九座,木樓三座,汛地三百二十二里。自阮家圩墩起,至任蘆港墩止,係京口左路右營,撥兵防守,上接如皋縣沿海汛地。」 如皋掘江營 ,在掘港場東,迄海洋五十里,為倭寇登陸首要。明初,設指揮千戶防禦。嘉靖間,倭大入,巡撫鄭曉改設把總。末年,巡撫李遂復奏改守備,統東西二營。

皇清仍設守備兵三百名防守,與狼山接應。

如皋縣所轄百姓圩墩,馬路沿江起,至宋家圩墩止,共墩臺十四座,木樓五座,汛地四十八里。俱係京口左路右營撥兵防守,下接通州沿海汛地。

泰興營 舊設周橋、永生洲二把總。周橋,明時,歲撥泰州兵快一百名,與本鎮民兵一百名防守。後因倭警,設守備一員,把總一員,領兵四百名,移駐王家港。以衙署江坍,復駐馬橋。崇禎間,改為守備府。

《皇清》仍設守備一員、經制把總二員,節裁存兵二百。

名永生洲。明萬曆間,因江海寇盜出沒不時,知府郭光復議以永生洲置遊兵把總一員,統水軍千名,南北策應。既合,江南北各兵五百名,裁鎮江參將,併為永生洲參將。今分為永生南北兩營,營設守備一員,經制把總二員,節裁存兵二百名。嗣併周橋永生為泰興營,守備官一員,把總二員,轄兵四百名,移駐泰興城內。康熙五年裁汰,實存兵二百五十九名。各汛增置煙墩砲臺,以資守禦焉。

泰興縣所轄「復原洲墩」 、馬路,沿江起至界河墩止,共墩臺十六座,木樓一座,汛地七十五里,俱係京口右路左營,撥兵防守。下接常州府所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