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後世有慕焉」,則侯為善學古人,而不負聖天子 之訓矣。
《江淮勝概樓記》王英
正統十三年戊辰冬十月,予陞秩尚書,赴南京,過維 揚,知府韓侯語予曰:「《瓜洲江淮勝概樓》,工部侍郎周 公作也。」肇工歲丁卯秋,踰年而成。瓜洲東南大鎮,閩、 浙諸郡與海外番國遣使貢獻。朝廷差遣使臣暨漕 運商旅之舟,皆由瓜洲濟江。逐利者渡以小舟,風濤 洶湧,多致覆溺。公造二巨艦,以善舟者載以渡之,又 屬之民趙珣作石隄,瞰出江岸以艤舟,登岸者便之。 然舟無候官,或風逆雨暴,水湧潮溢,行者叢立於隄, 相視愕然,咸有憂色。公建樓五楹,枕於石隄,上闢窗 牖,中置几榻以處使客貴游之士下通「其中為路,其 旁以息行旅,其後置廚爨,以便其飲食。凡渡江者,遇 險則止,無復憂恐,而登樓者,可縱目」一覽江山之勝, 遂名樓曰《江淮勝覽》,敬以請記。明年己巳,今上嗣大 寶,予走朝賀。既還,與巡撫淮甸吏部尚書趙公、巡按 監察御史蔣公相遇於揚,同往鎮江及瓜洲。登樓四 望,大江南來,浩渺無際,金山峙於中流,而京口諸峰 羅列如屏障。景物之勝,舉在目前。竊思古之君子善 於為政者,凡利民之事,大小必為之。三代之時,道路 津梁、舟車、館舍、賓客之所寄寓,舉皆有備。周公巡撫 南甸,經理財賦,國用充羨,生民安富,上下蒙其利,凡 二十年矣,而造舟作樓,特餘事耳。人大受其惠如此。 君子哉,善於為政者也。時揚之官屬咸在,韓侯進曰: 「敢請書以記於樓。」遂為之書。公名忱,字恂如,江西吉 水人,永樂甲申進士,以翰林庶吉士擢秋官主事,累 陞侍郎,今拜工部尚書。趙公名新,富陽人,自工部主 事累官至尚書,剛直有為。蔣公名誠,大庾人,縣令,陞 御史。韓君名弘,閩中人。
《復修揚州境內水利奏略》王恕
看得「揚州一帶河道,南臨大江,北抵長淮,別無源泉, 止藉高郵、邵伯等湖所積雨水接濟。湖身雖與湖面 相等,而河身比之湖面頗高,每遇乾旱,湖水消耗,則 河水輒至淺澀,不可行舟。若將河身比湖面濬深三 尺,則雖乾旱亦不阻行。前項河道,自南至北四百五 十餘里,中間除深闊外,其淺窄可挑濬去處,尚有二 百餘里,約用九萬餘工,每人日用口糧二升,該用糧 米一十萬八千餘石。及看得高郵湖自杭家嘴至張 家溝,南北三十餘里,俱係甎砌隄岸,每遇西風大作, 波濤洶湧,損壞船隻,漂溺錢糧人命,不可勝紀。況前 項隄岸之外,地勢頗低,再濬三尺闊一十二丈,起土 以為外隄,就將內隄原有減水閘三座,改作通水橋 洞,接引湖水於內行舟;仍於外隄造淺水閘三座,以 節水利,雖遇風濤,可無前患。若興此役,約用一萬三 千餘工可完,每人日給口糧二升,該用糧米一萬五 千六百餘石,合用築堤椿木五萬四千餘根,草二十 三萬餘束。造減水閘并改造通水橋洞,約用磚石樁 木等料并工價銀二百餘兩。」又看得「揚州灣頭鎮迤 東河道內,通通泰等四州縣二千戶所,冨安等二十 四鹽場,其間有魚鹽柴草之利。在前河道疏通之時, 二千戶所運糧船隻,俱在本所修艌,客引商鹽裝至 儀真,每引船錢不過用銀四五分。揚州柴草,每束止 賣銅錢二三文。近年以來,河道淤淺,不曾挑撈,加以 天寒雨少,河水乾斷,舟楫不通,魚鹽柴米等項,俱用 旱車裝載,二所運糧船隻,不得回還本所。牛車腳價 迥貴,柴米價高,以致客商失陷本錢,軍民難以遣日。 前項河道,自灣頭起至通州白蒲止,三百四十餘里, 俱用挑闊八尺,深三尺,約用八萬五千六百餘工可 完。每人日給口糧二升,該用糧米十萬二千七百九 十餘石。」再看得:雷公上下塘、句城塘、陳公塘,俱係漢 唐以來古蹟,各有放水攔水閘座,年久坍塌,遺址見 存。近年以來,止是打築土壩攔水,隨修隨坍,不能蓄 積水利。若每塘修造板閘一座,減水閘二座,潦則減 水不至衝決塘岸,旱則放水得以接濟運河。以上四 塘,共造放水板閘四座,減「水閘八座,除舊有磚石外, 約用磚石樁木等料價直并匠作工價銀二千餘兩, 雜工止用各塘見在人夫,不必勞民動眾。臣雖嘗詢 之於眾,咸以謂若將此三件河道依前整理,庶幾舟 楫疏通,永無淺阻風濤之患,而為往來軍民無窮之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