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21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三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一

  安慶府建置沿革考

  安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安慶府星野考

  安慶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三卷

安慶府部彙考一

安慶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本府

唐、虞三代隸《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又為舒、桐二國地。戰國并於楚。秦屬九江郡。漢初,封屬淮南王國。文帝以後,皆屬廬江郡。三國初,屬魏,後屬吳,為重鎮。晉仍屬廬江,分置晉、熙。宋、齊、梁、陳因之。隋改熙州。大業三年,改同安郡治懷寧。唐初為東安州,尋改舒州。天寶初,復為同安郡。至德初,改盛唐郡。乾元初,復改舒州,俱屬淮南道。五代時屬南唐。宋屬淮南路。熙寧間,屬淮南西路。政和五年,置德慶軍。紹興中,改安慶軍。慶元初,陞安慶府。元至元十四年,改為安慶路,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司置省,遂隸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初,改寧江府。六年,復名安慶府,隸京師。永樂都燕,隸南直。

皇清改南京為江南省,《安慶府》名如舊。

懷寧縣。附郭。

東晉本漢廬江郡皖縣地。三國時,為皖城。至安帝,始置懷寧縣,屬晉熙郡。隋因之。開皇初,復屬同安郡。唐屬舒州。武德初,析置皖城、安樂、梅城、皖陽,後並省。天寶改屬同安郡。宋屬安慶軍府。嘉定十年,隨府治遷,初移皖口。景定元年,城完附郭即今治。元縣仍宋治,屬安慶路。明縣治如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桐城縣

春秋時,有桐國,為楚附庸。漢置樅陽縣,屬廬江郡。東漢縣省為龍舒侯國。晉曰舒縣。宋、齊因之。宋又名陰安縣。齊又為呂亭左縣,遞屬廬江、晉熙二郡。梁改置樅陽郡,呂亭縣省。隋改樅陽縣,後改同安縣,屬熙州同安郡。唐至德初,始改桐城縣屬舒州。宋縣仍唐名,屬安慶軍府。元縣如舊,屬安慶路。明縣仍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

潛山縣

漢為皖、潛二縣地。東晉安帝立懷寧於潛邸,皖縣廢。至隋開皇,廢郡立州,潛縣省入熙州,亦廢。宋立為四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間,始以故懷寧之清朝玉照二鄉地析置潛山縣,以山為名,有事潛嶽云。明仍舊名,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太湖縣

漢皖縣地。宋文帝置太湖左縣,因地有太湖故名,屬晉熙郡。至隋大業,改晉熙縣,後始改太湖縣屬同安郡。唐縣仍隋屬舒州。武德初,析置青城、荊陽,尋省入,後屬同安郡。宋紹興間,省入懷寧,尋復置,屬安慶府。元縣如宋置,屬安慶路。明,縣仍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宿松縣

漢皖縣地。元始中,置松滋縣。晉武帝於尋陽僑置松滋郡,尋復為縣。梁置高塘郡。以上俱屬廬江。隋開皇改高塘縣,屬熙州。十八年,始改名宿松縣。有雷水,屬同安郡。唐初置嚴州,未幾州廢,仍以縣名屬舒州郡。宋屬安慶軍,後屬府。紹興間,省入望江縣,未幾復置。元仍舊屬安慶路。明,縣如元置,屬安慶府。明季改為「宿松縣。」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望江縣

漢皖縣地,至晉立大雷戍。東晉置新治縣。宋、齊因之,俱遞屬廬江、晉熙二郡。梁縣不見。陳置大雷郡。至隋開皇十一年,改義鄉縣屬熙州,十八年,始改望江縣屬興州。唐武德初,於縣置高州,尋改智州。以上俱屬舒州。後州廢。於至德二年,仍為望江縣,隸於嚴州。宋仍舊屬安慶軍府。元如宋,屬安慶路。明如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