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31

此页尚未校对

拔故名

珠子山 ,在縣北百八十里,屹然孤峭高出者山上有關,與英六之地為界。

光山 ,在縣北百六十里。其上有余公寨,其下有光山寺。

瑪瑙山 在縣北百二十里。多石,類瑪瑙。大尖山 ,在縣北九十里。其山突兀聳拔,群出其下有佛圖寺。翠巖曲徑,攀蘿以上,歷步雲石,載雲梯,修竹數萬竿,織陰弗午,入為寺,其勝不一。

安常山 ,在縣北七十里。

白樂山 在縣北七十里。絕巘有洞,時聞異香。相傳唐白居易曾寓此,後遂以「白樂」 名山。又傳高真人修煉處。石床丹竈尚存。洞有懸溜,可愈熱疾。

石山 ,在縣東北九十里。

天頭山 ,在縣北四十里。高峻冠諸山,山四面有河。

獨阜山 ,在縣北四十有八里。其山秀,其岩峻,有石刻磨滅不可讀。相傳李白曾避地於此,石刻有「隴西」 二字。

羅溪河 在縣西北二十里。泝於潛,入於縣。「琴河 」 在縣北四十里,即青石河,兩岸多青石。龍灣河 在縣西北六十里。

羊角河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其源發英山。後部河 ,在縣西北百二十里,納羊角銀河之水達龍灣。

洪渚河 在縣北三十里。水漲則盈,落則涸。銀河 ,在縣北百六十里。其源出天堂,經橫崖入於後部,多石,有魚,「司空銀河夜月」 ,即此。雙河 ,在縣東南二里,其源出四面山,瀠迴合大河。

銀子河 在縣南三里。俗傳邑有掇科名者,水即逆流。

思常河 在縣南三十里。其流界宿松。

棠梨河 在縣南三十里。其源出龍門張中丞廟後。

小池河 在驛前,雨過則涸。

南陽河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源出蘄州沙河。白沙河 ,在縣西南百六十里,其水洌

馬路河 在縣西一里。以上諸水,總匯黃泥港,合潛水達於石牌,至皖口入於江。其北為懷、潛湖分界處。

宿松縣

南臺山 在縣南三里。上有臺,相傳李白曾避地於此。岫坦聳如臺,臺後有寺,寺右有對酌亭,寺左有清官潭,潭側為桃花岩,岩半里有嶺,曰「餞客嶺」 ,汪倫《餞李白》即其處。

長安山 ,在縣南五十里,與南臺連。山水縈洄,茂林脩竹,最可避暑。

紫荊山 ,在縣東十八里。多產荊木,色紫。昔有義族居此,人以「紫荊」 擬之,故名。

洿池山 在縣南六十里。環山皆湖,圍十餘里,水漲宛在中央,中列廛市。明末,邑眾買邸避賊,邑令徙治于此。市前有祠,市後曰「後嶺」 ,上有寺,狄梁公墓在寺後,地近大江,所防者水寇爾。然隆冬竹墩渡淺。明崇禎十一年,流賊浮簰竟渡,掠殺無筭。使臨河有守,賊豈能飛越哉?

小孤山 在縣南百四十里。原在北岸,一峰孤峙,與南岸澎浪磯相對。週里許,高窮千丈,為楚、蜀、豫章諸水咽喉。磯峭水湧,海潮至此不得上。響石山 在縣東五里。其上履之有聲如擊鼓。殷葛山 在縣東二十里。葛、殷二姓居其下,世為婚姻,因名。按《縣志》,「野葛連蔓,盛夏萋萋。」 天韭山 在縣東二十里,春韭不蒔,自生香澤堪採。

燈窩山 在縣東四十里,夜有聖燈,繁綴林塢。金唐山 在縣東七十里,金唐二祖師道場。馬頭山 在縣東八十里,峰形屈曲,如馬回頭。芙蓉山 在縣東九十里,瀕湖汀芙蓉盛開如錦。

彈子山 在縣東五里。其山多石如彈子,堪供手彈。

鑿山 在縣東十五里。空洞邃奧,外糲中綺,口懸石磴,欹崱陡隘,入後豁敞,底有大河,竅通江海。頂劈石窗,雲影天光,與河相耀。石壁具龕爐,花木鳥獸狀。複洞蟬聯,疊瀨響荅,莫竟其端。時有笛韻隨風,煙霞無際。

龍門山 ,在縣北三里,俗呼「城門沖」 ,縣來龍起頂處如城門然。

嚴恭山 ,在縣北三十里。上有石突立如人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