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1

此页尚未校对

破越渡 在縣東十里

古角渡 在縣東五里

太湖縣

花橋 即北門外橋。舊在龍山下,水廣不及丈餘,人偶以龍舟廢板渡之,故名。今則水決成大河矣,其名猶存。知縣王崇曾置造渡艘,近又為驛使孔道,前船已朽。知縣方《人龍》造二船渡之,往來如織,不阻置郵焉。

「《載楊》橋 」 :知縣徐必達造舟為浮橋,署篆經歷石文器治鐵索繫舟,為久遠計。明崇禎間,儒士阮大鎮助田七十畝,為歲修橋之費。亂後渡廢田隱,知縣李世洽清查,造舟濟之。日久傾朽,知縣方人龍重造。

見龍庵橋 在縣南五里,通望江里民章約端造。

蓮池板橋 在縣西五里。

觀音橋 在縣東一里

棠梨河橋 在縣西十里,邑紳陳所學建。明崇禎間,山水衝圮,石腳猶存。

大龍橋 在縣北十里,真乘寺僧祖止建。「黃絲橋 」 ,在縣北七里。邑人李讓建。

松陽橋 在縣東南五里。

皋橋 在縣南十里

倉前橋 在縣東三十里。康熙年間,知縣鄒應錫重建,有《碑記》。

小龍橋 在縣北十里

梨林橋 在縣北二十五里。

駐馬橋 在縣北三十里。

小池橋 在縣東四十里。

鮓陂橋 在縣東四十里。元至正間,邑人宋表臣建。明成化間,孫宋綱重修。

徐家嘴橋 在縣南四十里。

馬路口渡 在縣西一里。上通八省,南通望江。明萬曆間,水道從東北,故遷渡於載楊橋。潦水灘渡 在縣北十五里,通英山。

銀杏渡 在縣南十里,通望江。

白茫渡 在縣東三十里。

項家埠渡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徐家嘴渡 在縣南四十五里。通無相寺公館,亦通「望江。」 知縣王崇曾造舟濟之。

宿松縣

東關 在縣治東二里。角樓三間。

南關 在縣治南二里。關門一間。

大小西關 在縣治西一里,關門各一間。北關 在縣治北一里,角樓三間。以上俱明成化己亥知縣趙翊建。弘治戊午施溥重修。末年流賊燬。

通濟橋 在城內。邑東北有溪,渡水關,入城匯於黎河,穿市中達方家橋,繞學而南,舊甃石為橋,跨市通道。明弘治中,知縣施溥重修,復建亭於上。其後耆民趙士彬再修,易亭為「關帝閣,地液所通。每年居民疏治,不致淤壅。今積礫填流,不惟水圮,內田卒難墾復,而龍脈且不順適矣。」 應奎橋 在縣東儒學前。水接秀河。明弘治庚申,知縣施溥給工資,命道士李本章建。萬曆間,耆民柴應奎同弟重建。崇禎庚辰,造城橋廢。謁真橋 在縣東玉皇閣右,隔秀水河,水漲時難以通謁。舊有木彴,旋架旋廢。康熙甲寅,知縣朱維高捐俸鼎建石梁。

東門橋 在縣東傍城沙陂塘。昔為邑宰閭丘別業,旁通秀河。明弘治戊午,施溥給工資,命義民司昕重修。

黎協橋 在縣東東嶽廟左。其地低窪,數澤相連,水患獨甚。明弘治辛酉,施溥給資重建。外築長隄,旁植密柳,中置一小橋,以通往來。其利賴宏矣。

近城橋 在縣東二里。明成化丙午,知縣孫衍建。

惠春橋 在縣東三里。明弘治庚申,施溥給資命僧建。

彭家橋 在縣東四里。明成化戊戌,民人彭信建。

雙荊橋 在縣東五里。明弘治,施溥給資,命民尹傑重建。

歐訓橋 在縣東,舊建無考。

惠泰橋 在縣東。明弘治庚申,施溥給資,命僧惠泰建,衢路乃通。

積兒橋 在縣東。舊建今圮。知縣朱維高重修。「人和」 橋 在縣東。舊建。

白楊橋 在縣東七里,河衍橫山,為秀水發祥之道。明弘治施溥給資,命僧惠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