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3

此页尚未校对

洗馬橋 在縣北十里。明天順甲申,民潘伯珠建。

韭山橋 在縣北十二里韭山寺旁。明弘治丁巳,施溥給貲,命民蔡敏建。

萬花橋 在縣北十五里,介韭山、酒房二鋪之間,往來要衢。明弘治辛酉,施溥給貲建,覆亭三楹於上,以息行人。亭今廢。

汪訊橋 在縣北二十里。明弘治丁巳,義民汪訊建。

保安橋 在縣北三十里。明洪武初年,奉議大夫陳漢建。

普惠橋 在縣北。明弘治辛酉,施溥給貲,命民汪松、周松建。

董家橋 在縣北。明成化乙酉民吳潛建。烏陂橋 在縣北。相傳陂上有柏樹,慈烏巢之,橋成,見其反哺,因名。明成化丙戌吳海建。車馬橋 在縣北。明弘治己未,施溥給貲,命義民周鉞修。

白龍橋 在縣北三十五里。相傳溪中曾有白龍飛去。明成化壬辰,民石憲建。

保池橋 在縣北,明成化戊戌建。

舊縣橋 在縣北四十里。漢仙田舊治。道通蘄、舒。明弘治戊午,施溥重修,建亭於上,以息行者。亭今廢。

迎恩橋 在縣北。明弘治庚申,施溥給貲,命民王松等重建。

青灣橋 在縣北。明成化乙未民鄧和建。東館橋 在縣北五十里,近佘嘴諸湖,河流潺湲。明景泰癸酉民王權建,通黃梅東館,因名。安豐橋 在縣北。明正統庚申民聶先修。竹墩渡 在縣南四十里,通洿池鎮,阻長河,春冬流細,一葦可航,夏秋水泛成湖。七里黃雀坂皆蕩舟之地,或遇大風,每日僅可一渡。

洿池渡 在縣南六十里。鎮前白荊、青草諸湖相接,夏秋扺新溝,計三十餘里,水影連天,問津者頗以煙波為慮。春冬水落,則曲行汀岸六七里,祇見河流如帶,然泥深難涉,舟子渡之。過此有數橋,由陸可達涇江口。

赤岡渡 在縣東三十二里。道通中路者二:一經香茗山、石牌鎮往府,一經無相寺往望江。常有役王事者過此,涸時沙河可涉。春水平岸則有串木高橋跨河以接官堤。夏秋楓香湖溢,與月山諸浦相連,非舟不可。

長港渡 在縣東六十五里。往倉大路秋水難涉。康熙壬子,縣丞朱家楨施船接濟,陸運得以刻期至倉。

張富池渡 在縣東八十里。

望江縣

化龍橋 在縣南門外。明萬曆四年,郡同知蹇達建。長一十九丈,高闊俱二丈有奇,兩岸甃級數層,橫接沿城馬道。明季,流賊輒奪橋攻城,令楊雲梯於橋頭濬月壕為外護。賊退,復架木橋於壕後,建關橋上以守之。

躍鯉橋 在縣南一里,以近臥冰池得名。宋尹程宗傑建。

觀音橋 在縣北半里

師姑橋 在縣西半里

石板橋 在縣南半里

新板橋 在縣東半里

蘆薪橋 在縣北三十里。

石橋 在縣北三十里

駱駝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時公橋 在縣西北四十里。

官路橋 在縣北二十里,監生吳鳴鳳建。吳公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

西關橋 在縣西門外

武昌渡 在縣東北三十里。明正統間,邑令周鏞修築堤岸。

鴉灘渡 在縣北四十里。明嘉靖間,邑令朱軾請兩院歲編渡夫二名,自是往來利涉。隆慶間,邑令蔡幾撥渡夫一人,分渡黃家、葛家二水,民稱便焉。

黃家渡 在邑東二里

葛家渡 在邑東北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