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7

此页尚未校对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署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行臺 「舊為撫按行臺。」 明洪武初建。其制有大堂,堂後有九思軒,有嘉樂堂,堂之西有書舍,其廂為庖廚。大堂東西有班房,前有儀門。又前有大門,有憲臺。坊門東有官房。成化二十一年,知縣陳勉重修,仍備床帳、桌椅、庖湢所需什物,令門夫看守,以備應用,不須假借。明末俱廢。

皇清康熙六年,知縣胡必選倣「陳勉遺意,捐資重加。」

修葺民間不擾

府署 舊呼為「南察院」 ,在縣治南城隍廟東。明洪武初建。中為大堂,堂北為川堂,為後堂;其南有班房,有大門。崇禎末,知縣張利民以頹甚,許奉東嶽神;後移東嶽於高廟。此地廢為丘墟,民多隱占以為畦圃。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胡必選悉清理之。

皇華館 ,在城東隅。明崇禎辛巳,知縣楊爾銘許奉「關帝」 ,今為關帝廟。

練潭館 在練潭。順治七年,知縣龔景運重建六百丈巡檢司 在老洲縣東一百里,明洪武甲寅巡檢苦木建。

馬踏石巡檢司 在樅陽下鎮,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戊申,巡檢郭運建。

源子港巡檢司 在湯家溝,縣東八十里,明洪武巡檢友海建。

北峽關巡檢司 ,在北峽關,縣北四十五里。初為北峽驛,明洪武辛亥,改置巡檢,伍寶鈔建。以上四司,俱有堂室,有警樓,弓兵三十名。

陰陽學 ,在鳳儀坊。明洪武甲子,訓術李茂芳開設。

醫學 在指廩坊。明洪武甲子,訓科黃希曾創建。

僧會司 在天寧寺。明洪武壬戌,僧會道泰開設。

皇清順治戊子,僧會《通愷》將原司更換《大寧寺地藏》。

道紀司 在太霞宮。康熙十年,道會陳子霖重修。

在城鄉,約所 五:東所大寧寺,南所五印寺,西所大霞宮,北所五顯廟,中所城隍廟。

際留倉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初,知縣洪以和建六廒,貯夏秋稅糧,支給本縣及闔屬官吏俸及養濟糧。今改名「預備倉。」 知縣胡必選積穀於此,高攀桂增置二十廒。

便民倉 在樅陽下鎮,明正統三年建,六聯五十楹,歲貯兌運漕糧。明末兵燬。

皇清順治初重建,有堂,有門,左右設磚廒,後有小樓。

康熙庚午,錢塘高攀桂以「徵兌時文案繁多,乃於樓左增置書室一間,樓後增置五間,復建廒房二十間,環樓之左右以貯積穀。」

社倉 康熙十一年知縣胡必選力為修舉。凡遇鎮市建倉一座,鄉村則附近朋修勸輸,貯穀九百石存冊。

養濟院 在縣南太平坊。明成化間,知縣陳勉創。

漏澤園 在北門外

潛山縣治 在縣西門內,明洪武甲申建,知縣張仁鼎新舊有譙樓。萬曆乙丑,署縣事推官王夢陽建。內為儀門,門之外東為寅賓館、土地祠,西為獄房,門之內東北為吏、戶、禮鋪、長架閣房,西北為兵、刑工承發房,中有戒石碑。由亭而上為正堂,東為贊政廳,堂北為燕省堂,又北為忠愛堂,又北為知縣宅,宅西為靜山堂,王安石詩有「皖城終日靜如山」 之句,因摘以名堂。知縣李新改為清斯堂、披衣軒,崇禎癸酉陳周政建。西南為吏廨、譙樓。外左為旌善亭,右為申明亭。按:縣治自崇禎乙亥至壬午,屢經寇燬。

皇清順治壬辰,知縣鄭遹元建前堂三楹,照廳一座。

左右班房四間,儀門一重,土地祠三間,獄房三間。十年癸巳,又建後堂一重,左右廂房庖湢周圍築牆,曲折數百丈。十七年,知縣常大忠建後廳一重,又磚庫樓一座。康熙五年,知縣周克友建川堂、內省堂。八年,建補過堂,東建「心遠齋。」 增修牆垣,規模漸復舊制。

縣丞署 在正堂東少南。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新察院 在縣左。順治辛卯,知縣鄭遹元改建「操撫部院。」 李日芃生祠。

正察院 在縣左。順治辛卯,知縣鄭《遹元》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