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2 (1700-1725).djvu/48

此页尚未校对

遊擊府 建於「徐方伯」 舊址。順治五年,以副總梁大用平賊有功,移鎮潛邑。康熙三年,改遊擊府。前為照牆頭門、鼓亭、甬道、大堂、後堂、宅門、內衙、東西從屋、花園、射圃、兵士倉廒、大馬房東、南兩大街。營房東首建立關帝廟,東門外設有教場。

中軍廳 原在天寧寺書臺旁,後為中軍張大貴移於營中府前。前有照牆、儀門、甬道、廳堂、庖湢、書舍。中軍張大貴捐俸修葺,不取辦於兵丁;故士卒咸美焉。

北察院 在北門後街。明弘治間,同知顏祿壽刱。萬曆戊辰,知縣陸元錫建。明末寇焚。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常大忠改為「三立書院」中祠。

皖伯周大夫

巡檢司 在天堂山,去縣百里。有堂有室,有戍樓。明洪武辛卯刱。

陰陽學 在縣東朝天坊。

僧會司 在縣東天寧寺。

道會司 在縣北元妙觀。明洪武壬戌創,額設道會一員。

便民倉 ,歲貯運兌稅糧,以其近水次,故云「便民。」 自明正統以前,倉在懷寧山口鎮,輓輸艱難。後邑令藍章割潛之裴家溝,易懷之黃土潭,建倉其上,故命茲名。然舊以木為之,歲久圮壞無存,致改府兌,民甚苦之。崇禎間,改建黃土潭。知縣李新乃易磚倉,東西各四十四間,前警樓,後衙署,如縣治規。屢經寇焚,倉猶存,至今免府兌之勞,省修繕之苦。

預備倉 四東倉在玉照鄉朱家沖,南倉在堯年鄉薛家湖,西倉在清朝鄉天堂寨,北倉在玉照鄉彰法龍山。

新倉 一在西廂,一在堯年之青山渡,一在潛嶽之羅漢山,一在清朝之塘埠,一在清朝之黃蘗山,一在玉照之長園坂,一在玉照之分水嶺,一在玉照之鸕鶿岡,俱奉戶部之劄,以備賑者。後並廢。

濟留倉 在縣治東。明洪武丁巳,知縣葉德厚建。六廒,貯官吏俸及養濟糧。明末寇燬。

養濟院 在縣西塔後,有堂、有室、有門。明洪武三年創。萬曆壬午,推官王夢暘重修。

漏澤園 在縣北三里彭家嶺,陳大獻所施地。明萬曆辛亥,知縣衷允元定界勒碑。

同及園 明崇禎間,知縣柯友桂為創建城垣,啟舊城址,古塚及寇疫無主骸骨,並取木匣葬之。在縣東二里白沙庵,豎碑,題為「同及園。」 太湖縣治 ,近來春門。明洪武甲辰建。知縣孫均壽、李祿章相繼成之。成化間,知縣許英重建。中為堂,堂後為川堂,為知縣宅。堂之東為贊政廳、承發司吏戶禮房、為倉、為土神祠,迤南為獄堂,之西為庫,堂之右為架閣庫、兵刑工房。迤西為吏廨、為賓館;堂之前為戒石亭。又其前為儀門、為譙樓。按縣署自崇禎乙亥至壬子盡經寇燬,涖任者或居「音山寨」 、或居「四面寺。」

皇清順治戊子,知縣李世洽始居城中,構小堂聽治。

辛丑,鄒應錫重建大廳、衙舍、儀門、班房。典史曹遴重建「典史宅。」 康熙丙午,知縣羅綺重建譙樓。丁未,知縣羅綺及縣丞王之德重建,規模大備。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署 在正堂西,今裁廢。

典史署 在正堂東南

察院 在縣東。知縣李承勛建。中為堂,堂後為軒,為後堂,「兩翼有廡,堂之東西序為宿隸舍,其前為儀門」 ,為門今燬。

府署 :在縣西清泰坊。知縣張葵重建。中為堂,堂後為後堂,兩堂之東西咸有序。前為儀門、為門。今燬。

監軍道署 即舊察院址,明崇禎辛巳設。是時五營流賊盤踞諸山,兵部職方主事楊卓然招撫之,加道銜,駐太湖。卓然舊為太湖令,賊尋叛,邑民苦之。有堂,有後堂,有室、有廚,有序,有書吏房,有班房,有儀門,有中軍廳、旗鼓廳,有轅門。今盡燬。

新察院 在縣北門內。順治庚寅年間,知縣李世洽創建。此係民獻基址,後傾圮殆盡。知縣方人龍重建,規制一新。

後部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白沙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二十里。俱有堂、有室,有戍樓。

陰陽學 在縣北大街,有亭有門。

醫學 在陰陽學之右,中有「惠民藥局」 ,有亭、有門,俱明洪武年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