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79

此页尚未校对

石龍山 在縣北二十五里。下有水洞庵及刑曹方懋德《先隴》。

孤坑山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山之間,有兩路出焉,故有「上下孤坑」 之名。舊有陶竈,出陶器,以資一邑之用。

賀堂山 在縣北三十里。英守昌森讀書堂存焉,後易名「四休庵」 ,命其弟為僧者居之,遂為香火院。今諸昌多家其左右。

榔山 ,在縣北三十里。高三百餘丈。舊多榔木,故名。

李衝分界山 在縣北三十里,與南陵梅根鄉接界。

旵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琴高山之南,高二十餘里。山頂有水池,冬夏不竭,內有蜥蜴藏焉。山之外有朝陽洞、遙峰嶺、窯墩山、打鼓嶺、揚梓山、獨山、稻堆山。

青山 ,在縣東北三十餘里。

回軍山 在縣西北六十里。高五十餘丈,周圍五里。昔有葉氏居是山之下,捕賊有功,賜爵至尚書。後遇黃巢逆亂,乃以木為箭,書名於上,賊見驚駭而返,因號「回軍。」

棗山 ,在縣西北七十里。高一百餘丈,周圍五里。昔有異僧來遊,駐錫杖于山,應手泉出,遺跡尚存。

血嶺 在縣西北七十里。黃巢之亂,有保聚於山者,曰「章公寨」 ,與賊爭戰,血流山谷,因以為名。魚豅山 ,在縣西北七十五里。高三百餘丈,周圍十里,下有一窟,脈通江海,謂之「湧泉。」

芭蕉山 ,在縣東北八十里。高千餘丈,險峻如壁。

和尚山 在縣西北八十里,高百有餘丈,周圍二十里,頂有仙洞二所,甚深,洞口僅三尺餘,罄折可入,闊六丈,長七八里,石結其頂。旁有石閣,下有水池,其甘如蜜。內嘗煉丹藥竈,丹臺尚在,藥丸嘗滿臺竈。往來見者,隨取隨盈。樵夫採薪,或聞敲金擊玉,如奏樂者,推局布子,如奕棋者。屬耳聽之,則寂然無聲。至今傳曰「仙洞。」

蠻塘山 在縣西北一百里。高數百丈,周圍五十里,中有大岩,上有石臺。舊傳仙人奕棋於此。忽一日,仙人以手拍臺,有金鵝自臺驚出,飛至南陵鵝嶺而止。下有蠻王殿基及上馬臺石存焉。

東山 在縣東南三里,與水西對峙,數山輻輳,皆平岡,形勢環合。

漢山 ,在縣東三里。突然孤秀,下有潭,深不可測。昔白鶴真人煉丹於此,後騎鶴仙去。

鼓樓山 在縣東七里。形如覆釜,高十餘丈,廣數十畝。前代軍興,曾置烽火鼓角樓于其上,因以得名。

黃幕山 在縣東南十里,高百餘丈,橫袤五里,形如貴人,與縣治相對。旁有面山,左曰屏黃山,亦名桂嶺,其形如樓臺。右曰寨山,屏山之分脈,以為縣基。

天馬山 綿亙十餘里,列如屏障,迤邐為縣基,朝拱左右,與黃幕山、小天馬山相連接。

長山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長三十里,故名。合東山、黃幕山,是為縣之東屏。

任家山 在縣東一十五里。山皆平岡,廣六七里,中曰羅婆衝,有坦途,上通清潭,下通桑坑。大堆山 在縣東十八里。高三十丈,廣數百步,形如錢堆。

西山 在縣東一十八里。上有三峰相連,在清潭官路之西。

橘林山 ,在縣東二十里。下有西峰殿。

祝山 ,在縣東二十里。昔有祝姓人居,因以名山。

東石山 在縣東二十里。高六十丈,廣數百步,四面皆石。明大學士許國讀書於此,改為「台山。」 中有雲龍書房、鳴鳳臺、玉磬洞諸勝。山之外又有鼎陽洞。

佘衝山 ,在縣東二十里。高百餘丈,廣六七里,中有銀爐墠取銀坑。唐時諺云:「西山相對,兩石相載,下有寶貝。」 差官勘驗,遂鑿此山。深入數丈,山摧損人,罷之。

金壺山 在縣東二十五里。石壁峭拔,高五十餘丈,下有平臺。父老相傳,「金壺現此。」 舊有道者結庵居之,廢址尚存。

石礱山 在縣東三十里。腰有石洞,口小而中寬。宋紹興初,鄉人避張琪之亂,藏於洞者皆得全活。

北衝山 在縣東三十里。兩山相並,岡巒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