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80

此页尚未校对

景物幽迥,亦山林之勝。詩僧道常結庵於此,今廢。

塔子山 :在《琴高山》之後,居民嘗造塔以鎮禳災變。

巧坑山 ,在縣東三十里。高百餘丈,廣二里,山勢奇巧,多怪石。

龜嶺 在縣東三十里,下有二湫,嘗見白龜出其中。至柏山,石有坳似龜形者,名曰「龜石石門」 ,山 頂有石門,背有龍潭。

慈坑山 在縣東四十里。坑之口有觀音洞,故以「慈」 名。

朱砂山 在縣東五十里。廣袤二千餘丈,俯瞰長流,巉岩峻險,不可登陟。上有紅石,其大如月,其赤如日,故名。又云:山竅中石或艷發,主其鄉有災。下有活石長堤,俗呼神仙埧。俗傳有宋尚書郭燮鑿山開道,至今賴之。

金紫山 ,在縣東五十里。高百餘丈,廣袤數百餘丈,有石如立者四,高二丈餘,色如金紫。九里嶺 ,在縣東五十里。上下皆遠九里,故名。有郭氏居其下。

謝家嶺 在縣東五十里,上有龍王祠。

稠嶺 在縣東五十里。高數十丈,廣二百餘步。石鼓山 ,在縣東五十里。有石如鼓,天將雨即鳴。又有飛泉迸湍,其聲如鼓。漢馮唐嘗擊鼓,集賓客於此。或曰:「陳後主嘗擊鼓以號眾。」

榜山 ,在縣東五十里。高七十餘丈,廣數百步。皇托山 ,在縣東南五十里,有陽和洞、洗刀坑,晉桓簡公戰時洗兵刃處。

青山 ,在縣東五十五里。

文殊山 ,在縣東六十里。相傳文殊現於山明山 ,與文殊山相對,纔一里許。昔文殊現身時,有毫光照耀,此山極明,由是得名。

方坑感慶山 在縣東六十里。高千餘丈,廣數百丈,高仰險峻。宋末張琪之亂,築寨避寇,民獲保全,遂以「感慶」 名之。

白楊嶺 在縣東六十里。

卓筆峰 在白楊嶺之東。其形挺立,若卓筆然。西峰山 在縣東六十里,極高峻,起峰於西,故名。

黃沙嶺 ,在縣東六十里。廣數十里,高十餘丈。山皆沙土,沙皆黃色。

紗帽山 在縣東六十里。舊名鼠尾山。聳然出空,四遠皆見。登絕頂凌盼在下,諸山皆培塿也。旗山 在縣東六十里,即關旗嶺也。一峰拔立,高百餘丈,如旗幟。

眉山 ,在縣東六十里。下有眉臺、眉池。

黃。山 在縣東六十里,絕頂如平地,上有小池,四時不涸。旁有百花尖,下有古墩山。

佛牙山 在縣東六十里。其山秀麗,形如齒牙。三乘山 在縣東六十里,舊名城山,有怪石疊如屋,名「觀音岩」 ,可容數人。

舉山 在縣東六十里,一名竹林,隴塢甚多。貂蟬山 在縣東六十里,俗呼「貂蟬」 ,絕頂有基址,禁山禪師曾結庵其上,旁有水泉,大旱不涸。筆尖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三峰連秀,鄉民種菽於其上。山之背即旌德縣界。

百湖山 ,在縣東六十五里。峰巒競秀,形如舞袖,溪流遶之,百折而出,故名「百湖山」 ,接徽之箬嶺。

四角山 ,在縣東七十里。壁立萬仞,絕頂可容千餘人,上有井泉。黃巢之亂,里人避此,雲霧滃然如神在上,乃倒戈而退。

湧溪山 在縣東七十里。盤嶺之北,湧溪水經其下。

稻積山 ,在縣東七十里。昔羅隱讖「山稻積云高不出榖,日糴由來自外村。」

茹麻嶺 有巡檢司。入旌德、太平要路。

桓公嶺 在茹麻嶺之北。桓內史彝拒韓晃,死節於此。壘塹尚存。舊有廟,今傾圮。

雙嶺 ,在縣東七十五里,二嶺相連。五代時,因此地有王氣,遂斷其岡,介然成路。

桐嶺 ,在縣東八十里,有小徑通商旅,絕頂與旌德縣分界。

石屏風山 在縣東八十里。狀如屏風。

金牌嶺 在縣東九十里。其嶺峻綿,周遶二十餘里,道通本府。

江衝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

白水山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烏尖山,以頂有瀑流數里,故名曰「白水。」 俗傳張果老騎驢過此,至今驢跡尚存。

西坑山 在縣南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