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3 (1700-1725).djvu/97

此页尚未校对

西橋 在縣西絃歌門外,宋紹定四年建。梅溪橋 在縣治東北拱極門外,通重興寺、厲壇。

夏家埠橋 崔兆建,有橋亭一所,又田六畝,為修橋費。

津梁橋 在縣西三十里。湖深潭,山徑險仄,水勢迅激。每春夏間多為橫流所阻,行者維艱。僧人非藏廣和募造橋梁,以濟往來,行旅便之。並建庵其上。

石村橋

東溪渡 :在朝宗門下。歲編渡夫二名。

松岩渡 在縣南三里,即今之夏家渡,歲編渡夫一名。

龍門渡 在縣西北五十里龍門鄉。舊名「何家渡。」

安仁渡 在縣西五十里涇陽鄉。舊有十六渡,水源出黃山,曲折亂流,凡十有六節。唐李白有「瀠迴十六渡」 之句。

穰溪渡 在縣西六十里長壽鄉界,即陳村渡水出黃山,至安仁渡口合舒水東北流。

石村渡

《凌灘渡 》,水涸搭木橋。

旌德縣

淳源橋 在縣上東門外。當闤闠往來之衝,跨越徽水,舊名「平政。」 宋元豐中,令馬譓所造。淳熙中令金㒜、紹熙中令李瞻修。開禧中令李延忠重建,易名「淳源。」 嘉定中修,易名「跨雲。」 寶祐中,令趙崇涉修,易名「瑞虹。」 元至元中達魯花赤阿禿歹兒重修,易名「永安。」 元貞中令王禎修,仍易名「淳源。」 明永樂四年毀,十年,知縣譚青移下水三十步建橋,名曰「駕虹橋。」 移橋之後,邑中多事,詞訟蜂起,官吏不久,民不安業。陰陽家言:「此橋接本縣青龍脈,建之則官民皆安。」 於是邑人王永常、馮仁為倡,仍以板為橋,然後邑中清寧。正統末,令馮本修。正德十年,邑人周旭等募緣重修,後衝敗。嘉靖壬辰更修。萬曆乙酉,知縣樂元聲增修。天啟四年,比丘真宿募疏改建。

駕虹橋 在中東門外。明永樂中,知縣譚青造。舊以石為朵,以木為梁,屢壞屢修。至嘉靖時,造今石橋。

黃濟橋 在北門。黃氏建。

惠濟橋 在東溪

隱仙橋 在縣治東

隱梅橋 在縣東南五十步。

三仙橋 在南門裏。元郭放齋居士、僧無懷、新安虛谷居士同遊之處。

集賢橋 在南門西

慶豐橋 在小西門象山下。

萬翠橋 在縣東北萬翠亭旁。

霞溪橋 在護國寺後。饒姓造。

惠濟橋 在東溪,一名「楊下溪橋。」

廣平橋 元至正年間,里人程德仁、德義捐貲造。

九間橋 在八都。宋咸淳時,俞成儀、俞宅壽造。長橋 。在五都。周旭建。

折桂橋  、丹桂橋  、永福橋 俱在六都。程德義孫建。

吳興橋 在六都。舊名「板橋。」 宋紹興中,姚鵬飛建。

晝錦橋 在六都。姚八二建。

崇德橋 在六都。姚懋等建。

興義橋 在六都錢村。姚八二孫建。

歇口橋 在九都永慶庵南。山水幽雅,鮑氏建。衍慶橋 在十都。汪開應建。

好里橋 在十都。明成化中,汪志義建。

鳳凰橋 在鳳凰嶺下,東北路通寧國。

汝南橋 在十三都、七都之界。梅昂建。

鳧舄橋 在十三都鳧溪。郭某建。

鳧濱橋 在十三都。郭氏建。

嗣洪橋 在十三都。明成化元年劉本良建。肖星橋 在十四都。東北鄉之大橋。明萬曆十五年里人湯宥建。

梯雲橋 在十一都。張永昕建。

授書橋 在十一都。張友海建。

元亨橋 洪元亨建

橫鳧橋 在三都,距縣西十里,通太平。

東固橋 在縣西三十里。西通黃華嶺,南通太平。

玉溪橋 在十八都

化龍橋 在十八都

萬歲橋 在十八都。任銳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