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111

此页尚未校对

募修,每年春秋仲月,有司陳牲致祭。

關帝廟 在縣東朝陽門外三里演武堂後。明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吳緽建。

皇清康熙間重修。每歲五月十三日,有司陳牲致祭。

縣城隍廟 在縣治東百餘步。明萬曆間,知縣徐有為帖給香燈田二處,共二十五畝八分,建碑以記。

東嶽廟 在縣東朝陽門外三里,密邇演武場。明崇禎十二年,闔邑修建,以護水口。

馬神廟 在上峨橋

江神廟 在三山鎮內,有臨江楊禎遺像。金龍四大王廟 在荻港鎮江口,順治五年鎮人及舟商建。崩岸時,四圍民居皆陷,廟獨存。貞女祠 在舊縣鎮,為烈女張仙真建。近燬,像存。

《烈婦》祠 在朝陽門外,為生員方名蛟妻洪氏建。

寺觀附

本府。當塗縣附郭。

萬壽寺 在郡城東門內北。宋景德敕分化城為萬壽寺。南渡後燬。紹興中,僧慈濟重建。寶祐三年,住持僧玅淨濬放生池,造石梁于上,以通山門。明初,敕州縣止留一寺一觀,令僧道分居。于是僧悉歸併光孝禪寺,此寺以元玅觀道士處之。洪武七年,詔復還寺,僧散者再聚,止存一十八院。十五年,重修大藏經閣,貯經于上。今存釋迦、應真、東羅漢、西羅漢、延壽、興教六七院。弘治三年,都綱僧勝福重修。後嘉靖六年,都綱僧善溶再修。在此祝釐習儀之所。

古化城寺 在城內向化橋西,「禮賢坊巷內。吳大帝時,康里國僧會法師持佛塔一座過江。於時江南初有佛法,建道場三所。一為姑熟之化城,其址最廣。宋孝武南巡,駐蹕於此,增二十八院,院各有額。唐天寶間,住持僧清升能詩文,造舍利塔、大戒壇,置清風亭於寺旁西湖上鑄銅鐘一,李白銘之,今盡廢。宋知州郭」 偉以東城雄武之地,改遷化城寺,而撤其西北之地為城守,存其餘為西庵。凡西庵至西北兩城隅,皆古化城寺也。今存佛殿。觀音殿右為新建地藏殿,銅像最靈。其清風亭移置於他處,相傳為雪峰祖師道場。

報恩光孝禪寺 在郡城西南隅。唐名瑞竹寺,宋名太平興國。崇寧二年改崇寧萬壽,政和元年改天寧。紹興七年改報恩廣孝十一年改今額,俗稱「南寺。」 明洪武初重建。大雄殿南列三門。地藏殿在東,洪音樓次之;輪藏在西,彌陀閣次之。左有文殊殿,伽藍殿東廊屬焉。右有祖師殿,西廊屬焉。文殊殿後為法堂,即瑞「竹堂。」 後為觀音堂,方丈僧寮,翼拱環列,郡城大道場也。崇禎間,正殿燬。

皇清順治十年建。殿後觀音閣右立佛大殿。即「彌陀。」

閣也。佛像甚古,為第一名塑。康熙元年,僧大極募眾鼎修,煇煌倍昔。

無相寺 ,一名「靈山」 ,在尚書塘。元皇慶二年,民陳德甫建。明洪武乙未重修寺,有《高帝御製詩》。

皇清順治間,覺浪禪師開選佛場于此,今頹圮正殿。

左僧本源建《地藏殿》。

普潤教寺 ,在郡東北化洽鄉臨溪山。舊名「普潤院。」 宋景定元年僧覺海建。明洪武初改今名。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寶林教寺 在郡東南延福鄉下莊。宋嘉泰二年僧祖燈建。元廢。明洪武二十年僧慈忠重修。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廣福禪寺 ,在郡北黃山巔。宋嘉祐三年,僧惠通建,賜額「壽聖院。」 紹興十二年,徙山麓。隆興元年賜改廣福院。元廢。明洪武十三年,住持行旺重建,改今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

皇清順治年間,操撫李日芃、池太道吳崇宗捐資并

東嶽廟重修

廣濟寺 在郡北釆石山,舊名石磯院,又名資福院。吳赤烏二年建,宋天聖十年改廣濟院,明洪武十三年重建,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山門前名「江山風月樓」 ,今移于後。

大仁寺 在郡北慈湖馬鞍山南。唐天成元年誠法師建。元廢,明洪武七年僧惠觀重建。廣教禪寺 ,在城東黃池鎮,舊名「廣教禪寺。」 唐大中二年華林覺禪師建。宋紹興三十年周葵改今名。元廢。明洪武八年僧智遠重建。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後有讎塘。

均慶教寺 在郡東南湖陽鄉。唐乾元二年建。宋寶祐間,僧師全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