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114

此页尚未校对

松濤大士閣 在采石山麓。先為邑令徐養心生祠。

梓潼閣 在黃池水阜墩。

觀音閣 在和尚港,宋太平興國二年建。希夷觀 在郡城崇教坊。舊在城南,宋紹興元年道士朱月谷建,名「希夷堂。」 後厄於兵燹,元元統六年遷建于此,改今額。

元妙觀 舊名「天慶」 ,在城北,宋大中祥符間建,建炎初燬,紹興二年徙建新城西門內,元元貞元年易今名。

承天觀 在郡北采石山麓。吳赤烏二年建。原名「希仙」 ,南唐道士申執中改修,名「崇元」 ,宋景德四年賜今額。

白鶴觀 原名「思則庵」 ,在采石寶積山南麓。宋元祐間,女冠孫真人開山于此,敕建。元廢崖壁,鑿元祐年號,有「仙姑煉丹池。」 明宣德間,道士秦志常、耿如灰重建。

崇真觀 在東鄉朱莊,宋紹興三年建。

崇元觀 在黃池鎮,有三官殿,鎮民傅嘉晏建。清華觀 在大信鎮,元廢。

神霄宮 在郡北采石鎮唐賢坊,內有太白祠,後殿規制甚偉。宋嘉泰元年,道士秦德智建,後經兵燹,明洪武間,道士陸永昌重建。

青陽宮 在郡治上南門內,明景泰二年建。「斗姥宮 」 在采石南關外,明建

大聖堂 在官圩濱湖埂,唐寶曆元年建。真聖堂 在新市鎮,宋淳祐二年道士鳳原堅建。

五通殿 ,即五顯廟,在采石山麓。宋淳祐年間建,瓦甓皆碧琉璃,今尚有遺者。陳友諒僭稱帝號在此。時大雨如注,偽官不能就班列,諒怒,倒置神像門外。兵敗,焚其廟而去。明高帝定鼎,神顯靈求祀,敕有司重建。

「南宮祖殿 」 在采石中街,萬民坊前。

真武殿 在采石鎮寶積山之頂。

「宗三殿 」 ,在采石鎮翠螺山,明隆慶二年建。「火神殿 」 ,在采石磨盤山。

「三官殿 」 《在采石》東街。

「大中祥符」 尼寺 在城東南,吳赤烏二年建,《蕪湖縣》。

吉祥寺 在縣西五里。舊名「永壽」 ,晉元和二年建。宋景祐中,賜名「吉祥院。」 元燬。明洪武三年,僧淨川重建,改今額。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歲時祝釐,習儀于此。

普濟寺 在縣南,舊名「水西。」 宋天聖九年,改今額。明洪武二十四年歸併,成叢林。僧廣聞改葺北向。成化十七年,僧知果創大佛殿,其徒明本繼建前殿門廡制始備。

東能仁寺 在縣東,即南唐古城院也。有《水陸會記》。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曰東承天院。政和中,遷于城東寺後,為夢日亭址。元廢。明永樂間,僧守靜復建。正統間,僧智明重修。

西能仁寺 舊在縣後,即南唐古城羅漢院。宋政和元年同賜額,「宋真宗御書閣在焉。」 元廢,遺址無存。

普門寺 ,在縣西南丹陽鄉甸山,舊名普濟院,南唐順義五年建,明洪武十二年改今額。清居寺 ,在縣南白馬山,舊名「雲居」 ,復遷石硊渡東北。明洪武二十三年僧正宗建。

清涼寺 在縣東南周皋圩。宋嘉定九年建。廣濟院 在縣北赭山南麓有塔。唐乾寧中建,光化八年賜名「永清。」 宋大中祥符間改廣濟寺。門外有兩石經幢,一題曰「大中十二年」 ,一題曰「祥符六年。」 內有黃庭堅滴翠軒遺址。

羅漢院 在縣東北九里。宋政和元年,僧祖德建。

北普濟院 ,在縣北二十里。宋咸熙二年,僧永杲建。

普照院 在縣南移風鄉。舊名「永和」 ,宋開寶八年建。

龜龍院 在縣東咸保圩浮流渡,宋紹興十二年建。

興教院 按《圖經》,「舊在三江口。宋建炎兵燹,乾道初遷于城西南隅。淳熙中改為寺,庚子年築城廢。元至正中僧行順建于本縣博望鄉。」 觀音院 在魯港舊驛東,元至正元年建。永壽院 在縣南保豐圩。宋淳熙間建,俗名南壩寺。

古城院 在縣南行春圩,宋祥符元年,僧德森建。

六度庵 :在縣北二里,順治二年建,為「十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