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22

此页尚未校对

景梅亭 在城南柏山寺,都官梅堯臣墓祠之左。知府范吉建。游人題詠頗多。里人梅清詩:「南郭雙羊路,寒梅覆古亭。亭空誰更倚,溪外一峰青。」

梅溪 在城南三里雙羊山下。梅都官詩:「風雪雙羊路,梅花溪上村。」 故名梅溪。

雙羊 在梅溪上。有唐將軍許褚墓山,以「雙石羊」 名之。

張路斯田 在城南五里。俗傳其田不利耕者多水災,乃張公為令時墾之。張右史詩云:「張公乃人龍,為令嘗在茲。」 至今城北田相傳為路斯。嘗閱《集古錄》,乃有龍公碑。按《東坡集》有《昭靈侯廟碑》云:「南陽張公諱路斯,隋初家潁上縣百社村。唐景龍中為宣城令,以才能稱。自宣城罷令歸,嘗釣於焦氏臺之陰,顧見釣處」 宮室樓臺,遂入居之。夫人石氏生九子,至是公語夫人曰:「我乃龍也。蓼人鄭祥遠,亦龍也,與我爭此居。明日當戰,使九子助我。」 領有白綃者我也。青綃者鄭也。明日,九子射中青綃者,公逐之去。所過皆為溪谷,而達於淮,九子皆化為龍以去。淮、潁人立廟祀之。

巖臺石 在城南巖臺山。山有石洞,瀑布古松大十圍。郡守羅汝芳同大參梅守德游,羅書「巖臺」 二大字鐫詩石上。「臺端松抱石,巖底塔棲雲。」 二句尚存。餘剝蝕不辨矣。

德政坡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即今笪嶽壩。唐觀察使陳少游築,引水灌民田,民食其利,故稱之。

魯顯水 ,在城東南九十里,出華陽,過魯山。晉宋間兵亂,宣城人魯顯領部曲戍守其境,里人遂號「魯顯水。」

古西溪 即溪口。唐西平王李晟後裔宗莊由團山遷此,時人艷稱「古西溪。」 萬山環聚,族甲華陽。溪旁有洞,高數仞,廣數丈,樓臺、丹竈、石鐘、土鼓、仙蹟在焉。李氏子孫遂世其家於此。

柏梘飛橋 一名「引虹橋。」 飛泉界道,跨岫為梁,高數百尺,構險凌空,最為深秀。晉瞿硎先生隱此。宋淳熙中,梅文明鳩族人建。明洪武中,梅清四修。萬曆中,梅振祚改建高廣,構亭其上,凡七楹。郡守羅汝芳題巖橋側,曰「引虹。」 由此而入,曰《谷口》、曰「臨流」 、曰「雲生處」 、曰「奇甚。」 題石殆遍。更進,為仙人巖,為傘骨菴,皆奇蹟也。山外為「古山口」 ,梅氏村落在焉。

古州學 在小東門外,古青郊地。舊州學建此,屢為山漲泛溢,改建城內。今址廢。

沃洲亭 在城東十里,玉山寺後。

溫城 在城東二十里。唐刺史溫璋所築,今存遺址。

鼓城 ,在城南十里。山形似鼓,下有橋,俗呼「古城橋」 ,誤。

仙溪 在折山。相傳昔有奚氏女浣紗不返,家人索之,但見溪流清泚異常,以為仙去,故名。仙壇 ,在麻姑山最高峰,舊有丹竈、劍池、石棋枰、釣魚磯、天游亭諸蹟,相傳麻姑煉丹處。仙人巖 ,《圖經》云:「城東南稽亭山,古仙人嘗居此。今稍東有仙人巖,下有三天洞,中有扶風禪師智琰石龕。」 宋元以來多名人題詠。

金牛洞 ,在湖北,即雲山洞。有巨人蹟仰印石上,四壁石乳下懸,擊之有鐘聲,幻石肖形,天造之巧,極游觀之勝,乃仙境也。岳凌霄於洞口題「雲窩」 二字。

南湖書墅 距城四十里,南埼湖上。元廣陵侯貢士濬置,張養浩諸人多題詠。

嘯泉 在城東十字路。山人鼓掌而嘯,則泉湧出。

天逸閣 在小東門外,為貢士梅鼎祚讀書處。地俯青郊,多名人題詠。

宛陵公署 唐觀察崔公建。

望稔亭 在城北。宋淳熙中,守陳騤令人耕種禾麥,以俟農時,因結此亭。有竹籬茅舍。舊《志》云:「耕塢」

破城 有破城縣,後改名固城。

宣城縣舊城 在青弋江。

清獻樓 在郡譙樓南。明弘治間,知府范吉以《清獻》嘗刺是郡,建。

發願文亭 宋端拱中建,有御製《文碑》。

曲肱亭 監簿張貴建。貴,邑人,亭在縣治中。《廨》,寧國縣。

夫子巷 在治南城門內。

羅隱詩石 在縣東二十里女兒山。古有神女,羅隱親題刻石,至今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