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24 (1700-1725).djvu/52

此页尚未校对

葉永漸徐橋,乃相承經理。史定之又於城外西偏附以新城,狀如偃月。端平乙未,郡守王伯大重修。高宗南渡後,嘗建駐劄御前諸軍,統制大帥,宿重兵而鎮之。宋季為元將伯顏攻陷,城無完堵。元至正丙申中,又為趙普勝攻毀,九華門東南一帶,盡皆湮廢,而郡無城池矣。明正德甲戌,淳安何紹正來守茲土。丁丑,始築城,高二丈三尺,而厚倍之。其西北仍舊,東南則恢拓之,周一千四百二十八丈。為門七:南曰通遠。南之左曰毓秀,右曰鍾英,北之左曰迎恩,右曰望京,東曰九華,西曰秀山。壕池自昔湮為民業,乃鑿浚益深,儼然金湯矣。隆慶末,江賊越城殺人。萬曆初,兵備副使馮叔吉、知府王頤乃增城而高之,雉堞益巍,寇警遂絕。後通遠門大觀樓傾圮,

皇清康熙十年,知府朴懷玉同貴池縣知縣張應薇。

重建

外縣

青陽縣城池 ,唐天寶間,洪州都督徐輝請割臨陽、臨城故地置今縣。初土城,後易以磚,闢四門:東曰賓陽,西曰望池,南曰對華,北曰仰辰。銅陵縣城池 ,初無城,明萬曆三年,兵備副使馮叔吉、「知縣姜天衢築,周圍七百丈,高二丈一尺。門四:東曰啟明,西曰臨津,北曰貞城,南曰湧洲。」 十一年,知縣熊藎臣改闢東門,後城「郭傾圮。」

皇清知縣蔣應仔、劉曰義補築,視昔倍固。

石埭縣城池 ,舊設土城,明嘉靖間,知縣曾諶相地定基,用磚甃之。門五:東曰來寧,西曰金城,南曰儀鳳,小南曰清舒,北曰望華,東西水關二。建德縣城池 ,明嘉靖四十五年知縣譚經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廣袤五里,闢四門:東曰「雞鳴,西曰龍化,南曰鳳翔,北曰象馴」 ,東跨馬鞍,北距象馴。後則因險於山,前則憑河為固。崇禎間,闖、獻二賊震鄰,知縣宛三奇率士民增高四尺五寸。

東流縣城池 ,初無城,明萬曆元年,知縣陳春申建,周圍約三里半。崇禎間,知縣許茂莘復增三尺。知縣張雲翬又於外築土城,浚壕溝。後城郭頹壞。

皇清順治六年,知府梁應元、知縣蘇弘謨修築,設門。

五:東曰「迎曦」 ,西曰「菊江」 ,南曰「麗山」 ,西南曰「通津」 ,北曰「瞻極。」 各有譙樓,較昔為固。

池州府關梁考        府志

本府。貴池縣附郭。

溥濟橋 舊在通遠門右,造自宋以前。明弘治十四年,洪水衝發,知府祁司員移造于通遠門左,名「濟川橋。」 嘉靖間,知府田賦易今名。崇禎時,漸圮。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府顏公敏復加《甃造》。

瀉水橋 在城南半里翠微堤,宋時名「淺水橋。」 興濟橋 在九華門外。明萬曆十三年,知府劉孟雷建,姚士觀繼修。

聖母橋 在城西三里許。元至正十一年,郡人管雲甫建。一名「西湘。」

山口橋 在城西南五里,石灰沖口。

弔橋 在城西門外,今名存。

晏公橋 在城北五里池口。知府晏毅造,何紹正修。

惠橋 在城西七里豐家賽汊,凡二座。明正德間邑人壽官劉裕造。嘉靖間劉端修,萬曆間劉光謨重修。并三為一,高廣倍之,碑識橋處。雁斷橋 與紀家橋近。

紀家橋 在城西四十里蕩石湖濱。元至正間,紀安福造,福裔紀瓏等修。有《四明木英記》。虹昇橋 在城西五十里,僧海松募修。

白面橋 :在城西六十里白面渡口。

慶源橋 在源頭

昇仙橋 在元妙觀前

湘壇橋 在興孝鄉,去城南二百里。初以木板。明萬曆間,吳興邦見有墜而死者,為《募疏》,令僧募財築之以石。

胭脂橋 在城東南一百餘里,近七井山玉關橋 。知縣史鳴皋建議後,王家柱築之,未成。

楊橋 在秋浦,以兵廢,後復重建。

楓橋 在峽川楓林,怪石,今廢。

白沙橋 在白沙鋪左

馬衙橋 在城東二十里。一名「馬牙。」